□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金恒
图为科普摄影实践课堂现场。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供图
“做一个有趣的医生:健康科普‘必杀技’健康科普进阶教程”“医学科普的创作与实践”“健康科普——从选题到多样化传播”……在2024年秋季学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开设的一系列面向研究生、本科生的健康科普课程,吸引了不少学生选课学习。
权威的健康科普离不开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帮助医学专业人员,特别是年轻医务工作者走上科普路、走好科普路至关重要。“年轻医生和医学生是未来健康科普传播的主力军。”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表示,“在对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始终致力于开展围绕大健康和疾病全周期的医学科普教育,不仅重视疾病的治疗,也关注预防和康复等全生命周期中的健康管理。”
一门被“秒杀”的新课程
陈海燕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的医生,她也被网友称作“燕子姐姐”,用手绘科普漫画为大众带来健康与快乐。她的作品随着《上海市民健康行为知识读本》“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她又“飞”到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做一个有趣的医生:健康科普‘必杀技’健康科普进阶教程”的课堂上,带着学生一起体验医笔医画、用心科普的乐趣。
在课程实操环节,“燕子姐姐”请同学们根据随机抽取的场景创作一幅漫画,过程充满挑战与乐趣。每个小组都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构思,然后将人物形象、场景地点和事件脉络呈现出来。在她的启发下,同学们创作的漫画构思巧妙、表意清晰。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复杂信息转化为引人入胜故事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该课程由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主持。与之配套的同名教材于2024年9月10日正式发布,该书得到上海市科委科普创新项目支持。
课程一经推出,就在选课系统上被同学们“秒杀”。起初,课程开放了30个选课名额,但很快就被一抢而空。收到反馈后,学校和课程团队综合考虑上课体验、学习效果和教室容纳能力等因素,决定适当增加选课名额。最终,共有45名学生成功选课,其中有17名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他们来自外科学、生物与医药、肿瘤学等15个不同的专业。
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好玩又有趣!”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罗斯月说,“我们都知道科普很重要,很多医生都创作了形式多样的科普作品。但是,怎样让科普更有趣?背后的规律和方法是什么?这门课给了我们不少启发。”
“虽然已经学过很多临床课程,但是我感觉这门课很不一样。”谈到选课的初衷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24级博士生范宇欣笑着说,“课程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角,让我们了解到怎么从受众的角度去写科普文章、做视频、运营公众号。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也会尝试写一些科普文章。”
在董健教授领衔下,包括临床专家、作家、编辑、制片人、健康传播学者等在内的20多名专家和教师参与授课,他们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充分发挥了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跨学科的优势。
“很高兴看到这门课能吸引到如此多优秀且富有求知欲的学生参与,我们要做的是在学生心中埋下一粒科普的种子。相信在未来,他们能够创作出高质量的健康科普作品。”董健教授表示,“我们也希望通过这门课程,探索和实践新的医学教育模式,将传统医学教育与现代科普教育相结合,为医学教育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培养有趣的科普青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24级直博生杨凯航早早就来到教室,他对课程充满期待。“每次都是不同的主题,不仅有趣,而且注重实操经验分享。不少科普大咖都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为大家讲课。”
“媒体选择要考虑平台特点以及受众群体画像,在内容创作过程中要坚持内容为王,挑选好选题、抓住关注点、找准切入点。”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邹世恩医生也是授课教师之一,他的“恩哥聊健康”抖音账号拥有370多万粉丝。从媒体选择、内容策划、短视频制作技巧等多个维度出发,他无私分享了自己的科普经验,还向同学们详细展示了自己制作短视频的全过程,让同学们对如何开展健康科普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如果说“恩哥”是线上“科普大V”,那么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的洪维医生可谓线下“科普达人”。她从“如何做好老年友善科普”这一主题出发,帮助同学们打开科普思路。“面对老年人群健康素养偏低、认知能力有限、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等特点,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好纸质媒体、电视广播、科普讲座等传统科普工具,精心打造‘适老化’科普内容,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洪维说。
“健康脱口秀”第一季亚军、来自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的戴恒玮则通过展示不同类型脱口秀选手的比赛实战视频,阐述脱口秀与健康科普结合的可能性。他强调,健康科普不应仅仅停留在说教上,而应通过创新的形式和有趣的内容,让更多人愿意主动了解和接受健康知识。
压轴课程是一节别开生面的实践课,来自上海市科普摄影美术专委会的董长军不仅讲授了科普摄影的理论和技巧,还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分头拍摄实践,4名资深摄影师分别为小组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与创意启发。这堂课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实践经验,更让他们在专业摄影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用镜头讲述科学故事。
“医学﹢科普”教育新模式
课程的期末考核并不是一张考卷,而是要求每名同学提交一份科普作品。作品形式可以是短视频、科普文章或漫画等,不限定具体主题,但作品内容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随着学期结束,作为首门进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生课堂科普课程的教研组也在进行总结和复盘。
课程拥有阵容强大的跨学科师资团队。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能从多维度、多层次深入剖析健康科普的精髓与实施策略,为学生构建起全面的知识体系。另外,课程高度重视互动式教学。通过提前一周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问题与建议,教研组不断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了师生间的深入交流与互动。
课程不仅有传统的讲授,还有更丰富多样的形式。例如陈海燕老师的“限时合作画漫画”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还让学生加深了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课程中的“福庆科普讲坛”科普示范课,则充分利用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这一平台,每周四课后邀请权威专家进行健康科普讲座,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科普范本,进一步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在接下来的春季学期,授课团队将会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及时扩充课时并引入更多科普核心能力课程。课程将增加实训、项目等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将建立更完善的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授课团队期待借助这门课程,能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既精通医学知识又具备科普能力的“两翼齐飞”型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