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8371","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儿童医院里看变化","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4-10-18 17:04:44","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image/20241018170535_53206.jpg"}

■文/何贤 任颖 摄影报道
四月,春风拂柳、玉兰花开。在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的血液肿瘤中心病房里,一群输完液的小患者们正在“上课”,他们有的画画,有的剪纸,有的做游戏,欢声笑语不断。
“孩子在这儿治病挺好的,非常感谢医生。”准备给孩子办理出院手续的王先生告诉记者,“我们家就是保定本地的,刚得知孩子患有白血病时,我们很着急,但有很多北京专家常态化来坐诊,医生专业,环境也好,看着孩子一天天康复起来,我们放心多了。”
然而,在2015年之前,患者在保定找到北京专家看病并非易事。河北省保定市是首都“南大门”,历经甲子沧桑的保定市儿童医院当时正处于发展瓶颈期。这样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没有一所国内一流的儿童医院,而远在150公里外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和国内儿科龙头单位,吸引着全国尤其是河北患儿进京就诊,长年人满为患,亟待合理疏解。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正式托管保定市儿童医院,保定市儿童医院增挂“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院牌,实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首家公立医疗机构跨省托管。由此,北京儿童医院选派大批专家赴保出诊会诊、开展手术,保定医院搭上了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的高速列车。
北京专家在保定医院不仅常态化坐诊,还通过查房讲课、临床指导、病情研讨等方式,带动本地医务人员提升水平。“以前对一些疑难杂症,大家只在书本上见过,面对一些重症患儿,我会建议他们到北京等地治疗,心里很不是滋味。”血液肿瘤中心保定病区主任刘燕介绍,“现在,我们掌握了技术,能把患者留得住、疾病看得好,就诊量也上来了。”在郑胡镛等北京专家的指导下,她的医疗水平迅速提升,并成长为血液肿瘤病区负责人。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保定医院运行已有九年,随着肿瘤、血液、肾病、干细胞移植等四个国家级病区在保定落户,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前来。保定医院门诊量由托管前的25万人次增长到2023年的72万人次,医疗收入由托管前的1.5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5.54亿元,三四级手术量从零起步到每年完成4800多例,三四级手术占比超过70%,本地患儿转诊率下降90%……“患者不动医生动”的愿景已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