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牛煜辉摄影报道
“北京市作为进入中度人口老龄化的超大城市,始终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遵循,构建符合老年人特点、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的北京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成就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王小娥表示,北京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为全市老年人提供“公平可及、就近就便、覆盖城乡、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
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49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6%,已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北京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和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逐步完善老年人民生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新时代首都老龄事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北京市现有595家医疗机构创建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占比达到98.7%。根据大多数老年人多病共存的身体特点,北京市公立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85%。22家市属医院实现“挂号、缴费、报销、查询”全流程掌上办理。
北京市3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老年健康服务规范化建设。市民15~30分钟的“优质医疗服务圈”进一步织牢织密。全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常住老年人)可以享受到每年一次包括免费体检在内的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延时门诊,开展缺药登记、长处方服务,通过巡诊、出诊、物流快递等方式送医送药上门,搭建了全市统一的基层医疗卫生预约转诊平台。
针对老年人失能、手术以后的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的服务需求,北京市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转型,目前已转型完成康复医院19家、老年护理中心21家、安宁疗护中心12家。
助餐是老年人排名靠前的服务需求。一些老年人尤其是高龄、空巢、独居、失能老年人,面临着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北京市完善助餐服务体系,推动城六区51家400平方米以上养老服务驿站转型升级、开办社区餐厅,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养老助餐,累计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256家,覆盖全市3/4的城乡社区,累计服务老年人12万人,提供助餐服务2788万人次。
金秋十月是全国“敬老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等部门深入开展老年口腔健康、老年人营养改善、老年心理关爱、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以及老年听力健康促进行动,普及老年常见病和慢病防治、伤害预防、应急救助、心理健康以及生命教育等健康知识。各区也开展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包括组织开展广场舞、健步走等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文体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