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78岁的郝奶奶在参与大模型智慧养老机器人“小希”的调试。作为国内第一批专门针对养老场景的机器人,“小希”可以送药、测血压,还能回答老人有关天气预报、健康知识的咨询,并给他们讲笑话。姚颖康摄
■ 本报记者/严少卫
“藕爷藕爷,请带我去护士站!”“好的,请跟我来。”“藕爷藕爷,请给我跳个舞!”“好的,这就给您跳个嘟拉舞!”近日,在江苏省无锡市藕塘护理院五楼的智慧护理区,机器人“藕爷”正忙着引导午休结束的老人前往护士站等区域。
据介绍,这是该护理院去年刚“就职”的康养机器人——“藕爷”。它可以精准引导住在护理区的老人安全、便捷地前往院内餐厅、护士站、活动室等各个地方,抽空陪老人们聊天,还能帮助医护人员查房巡视。
类似的场景也发生在浙江省杭州市。不久前,在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金秋家园民生综合体,一只会爬楼梯、能唠嗑的机器狗正成为87岁施奶奶的“新家人”。这只名叫“小西”的机器狗是西湖机器人公司推出的第四代智能机器狗。除了“陪聊陪走”的功能,它还可以给老人送饭、送药,并提醒他们按时吃药。
随着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机器人养老加速推进。从穿戴设备监测健康数据,到远程医疗实现专家问诊;从智能家居自动调节环境,到情感陪伴机器人缓解孤独情绪……科技如何为养老带来帮助?又面临哪些挑战?
与智能设备互联互通
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养老管理学系主任彭翔认为,机器人养老的应用场景主要分智能设备和机器人两类。
与机器人相比,当下的养老场景中智能设备的应用更为广泛,并在感知、交流、服务三个领域有所突破。在感知方面,毫米波雷达、视觉传感器能实时监测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交流方面,AI语音交互可以与老人简单交流;服务方面,外骨骼机器人可以辅助半失能老人行走等。
“机器人能够与各种智能设备实现互联互通,控制家中的智能电器、照明设备和窗帘等。”中国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马德军说。
据了解,对于有移动辅助需求的老年人,机器人能够安全地辅助他们行走,避免碰撞和摔倒,以及在不同房间之间移动,提供生活支持。
同时,机器人可以实现自动化护理功能。如,全自动洗浴机器人,老人只需进入洗浴舱,机器人即可通过多个喷头完成洗澡、擦洗、烘干等操作,适合失能老人。
此外,机器人还可以作为老年人获取信息和学习娱乐的工具,为老年人提供新闻、天气预报、健康知识等信息,播放音乐、电影和有声读物,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
一些机器人还具备教育功能,可以教授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书法和绘画等课程,激发老年人的学习兴趣。
填补“人力空缺”
早在2020年,在江苏省民政厅支持下,南京中医药大学就成立了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目前,该校已牵头33家获批开设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成立全国养老服务管理专业高质量建设联盟。
“机器人养老不是替代人,而是填补‘人力空缺’。”彭翔介绍,在不少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会定时巡视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即使在夜间也要每小时或每两小时巡视一趟”。在他看来,如果单纯依靠护理人员去完成这些工作,“压力还是蛮大的”。此时,机器人刚好弥补了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
彭翔认为,借助智能感测设备,机器人实现了信息实时反馈,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提升了养老服务的品质。
去年,彭翔曾前往日本进行过访学。他介绍,在日本,因人力资源紧缺问题,在一些养老应用场景中已经实现了机器人的替代。
这方面,南京也在探索。彭翔说,及时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是南京养老服务清单中的一项基本服务,也属于政府要承担的兜底责任之一。为此,该市一方面通过志愿者上门提供关爱探访服务,另一方面借助智能设备监测,兜住了“老有所养”的底线。
彭翔认为,机器人不是替代人类,而是延伸了护理人员的服务能力。
解决“亲情”问题
尽管前景广阔,挑战同样明显。有些老人对冰冷的机器常有抵触,不太习惯自己的生活时刻被人关注。
江苏禾康养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郑国栋认为,这时,要做好解释、交流与沟通,让老人知道智能设备对他们有帮助。
他举例,今年,有一位使用该公司产品的老人在洗手间突发中风,瘫坐在地不得动弹。雷达系统发现老人离床超过一段时间后及时报警,护理人员接到警报后第一时间来到老人所在的房间,最终使这位老人获救。
“对于老年人起初的反感,要理解。”郑国栋说,当他们意识到你的产品有帮助时,他们自然就接受了。
老年人独自操作会不会有困难?针对老年人可能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彭翔认为,随着老龄化加深,越来越多“60后”加入到老年队伍中,他们对智能设备的认知程度会更高。未来需强化“情感设计”,让老年人通过语言交互来指挥机器人。比如让机器人模仿孙辈声音,或增加肢体温度感。
事实上,已经有企业研发的机器人产品实现了“语音优先”模式。比如订餐,老人说想吃某种食物,机器人就能自动对接社区食堂,所有交互都像聊天般自然。
在郑国栋看来,养老服务是一个有温度的服务。他认为,与老年人正常交流是养老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信息形成护理日志后,还可以分享给他们的家人。”郑国栋说。
有时候,老年人身体没什么毛病,但就是觉得不舒服,这时如果有人跟他们沟通交流后就会舒服很多。“坦率地说,他们就是缺少感情的陪护。”郑国栋认为。
为此,郑国栋在与相关企业合作中希望,加强人与机器人语言沟通的研究,“我觉得应该是很有价值的”。
最近几年,郑国栋所在的公司正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同研究智能化的艾灸、拔罐设备,以期为老年人提供理疗服务。
“对老年人来说,他们是比较喜闻乐见的,我们也希望有些价值输出。”郑国栋说。
正走向实用化
尽管一些使用者已率先感受到相关产品带来的便利,但机器人还处于发展初期。机器人养老对机器人提供的健康状况和紧急情况监测服务,与家人及医护人员的通信支持,多样化的家务、娱乐、家居管理、照护等活动支持,外出和助行等移动性支持,信息和数据管理性能等分别提出了技术要求。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能像护理人员一样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的养老机器人,有望在5年左右的时间走入家庭。
然而,机器人养老要真正普及到千家万户,仍然面临不少挑战,需要通过产业链联合攻关,突破软硬件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解决养老机器人成本、配套及工程化难题,实现养老机器人产业的自主可控和高质量发展。
有专家分析,养老机器人仍面临三道坎:技术上,面临复杂环境适应性不足,如楼梯、狭窄走廊易“卡壳”;信息上,如何保护老年人睡眠数据、健康档案等信息不被泄露;情感上,解决老年人的孤独问题。
当前,养老机器人正跨越“炫技”阶段,走向实用化。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的跃进,还是对“老有所安”的重新定义。可以期待的是,当冰冷的机器人注入人文温度,当科技与温情携手,银发族终将迎来更美好、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