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使用智能手表测量心率。
■ 本报记者/肖薇 特约记者/郑艺姝
“朱奶奶,我来给您做康复理疗了。”近日,接到“e福养”平台派单提醒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茶园街道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助老员程红梅准时来到朱奶奶家中,为她进行按摩和针灸。服务开始和结束时,程红梅还用手机完成了签到打卡。
“e福养”平台是福州市打造的集养老服务和监管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平台,福州市积极推动全市养老机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居家养老服务商等,全部接入“e福养”平台,实现了“一键下单、服务上门”。
“老年人可通过‘e福养’平台进行购物式点单,自主选择专业养老服务,如预约助洁、助浴、助行、助医等,还可查询周边的长者食堂及学堂课程信息,非常便捷。”该平台工作人员介绍。
福州市的实践只是当下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一个缩影。从智能可穿戴设备监测健康数据,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健康咨询;从智能摄像头、烟雾报警器、燃气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安全,到养老机器人提供家务协助、陪伴等服务,在科技和智能的加持下,智慧养老已经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新兴业态 促“养老”变“享老”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数据背后,是我国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然而仅靠传统的养老模式难以应对这一挑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智慧养老”。可见,鼓励和支持智慧养老等新兴业态的发展,是数字化时代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必然选择。
作为融合了先进技术与养老服务的新模式,智慧养老有着怎样的内涵?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室主任王伟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智慧养老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社会资源,优化服务流程,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化、个性化、高效化养老服务,其核心在于通过科技手段破解传统养老的痛点。
近年来,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已经在为智慧养老的发展搭建框架、探寻路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支持终端设备制造商、应用产品提供商、养老服务机构联动,促进上下游功能衔接。以市场力量为主体推动出台一批智能技术适老化改造标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强调,完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场景集成应用。
相关专家认为,智慧养老涵盖产品和服务两方面。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养老机器人等智慧养老产品不断更新迭代,并被应用于家庭、社区、机构等多个养老场景,从而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智慧化程度的提升。
促进“养老”变“享老”,是发展智慧养老的应有之义。王伟进认为,我国老年人普遍选择居家养老,智慧养老通过智能家居、社区平台等技术支持,助力养老服务进家门,同时通过社交平台减少孤独感,增强家庭互动与社会参与,符合多数老年人的意愿。不仅如此,随着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日益迫切,传统医疗资源难以触达居家场景的问题可以通过远程监测、线上问诊等技术手段解决,助力医养结合的便利化。
智慧养老将成为银发经济的新赛道之一,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多位业内专家的认同。专家指出,智慧养老可覆盖银发经济的全产业链条,有利于带动老年用品、养老服务、老年健康管理等养老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如何用创新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发展,如何以消费需求推动银发经济发展,亟待各方展开积极探索。
各地探索 拓展多元应用场景
近年来,聚焦养老服务智慧化转型、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养老设备推广和应用,各地加大力度推进智慧养老服务落地,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世博家园养老院,设置于一楼中庭的智慧大屏集“智慧入住、智慧餐饮、智慧健康、智慧照护、智慧安防、智慧运营”六大功能于一体,显示智慧药房、智慧晨检、互联网医院多个服务场景,可随时查阅机构内老人的医疗及照护服务相关数据。用于智慧晨检的便携式五合一体征检测设备,可以实时收集体温、血压、血氧、血糖、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测等身体状况数据,当老人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时,设备会自动报警,提醒医护人员及时处理。
福州市通过设立全市统管的智慧养老服务调度中心、开发定制全市通行的银龄福卡等举措,不断提升智慧养老服务供给水平。
目前,福州市建立了以“呼叫救助、智能监测、居家照料”为中心的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通过为老年人配置智能手环、门禁、睡眠检测带等智能设备,有效解决老年人健康监测和紧急求助等问题。在福州市鼓楼区部分社区,智能水表成为24小时守护独居老人的“安全阀”,通过实时收集老人的用水数据关注老人安全,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分析,一旦数据异常,系统会弹出报警信息,社区网格员会立即上门核实情况,为老人的生活加上了一道“智慧保险”。
四川省自贡市老年病医院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自主研发了集健康数据采集、健康档案管理、健康评估、量表筛查、健康干预、数据监测、远程问诊等功能于一体的自贡市智慧医养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在养老院、社区、公园等人流密集场所设立智慧医养服务站,配备健康一体机、移动智检箱等设备,与自贡市智慧医养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定期安排医务人员现场坐诊,将医养服务送到市民家门口。
此外,该院还与多家科技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共同研发老年人智能穿戴设备、防跌倒病床、监测雷达等适老产品,取得相关专利28项,帮助医务人员和家属实时掌握老年人身体状况及行踪,及时干预突发疾病。
毋庸置疑,技术创新是智慧养老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新技术、新理念的不断发展进步,为智慧养老提供了更多可能。其中,机器人就是一个亮点,其应用场景已经在逐步向养老领域拓展。
据报道,在江苏省无锡市藕塘护理院,去年“上岗”的康养机器人“藕爷”,不仅可以精准引导老人们前往院内餐厅、护士站、活动室等地方,还能帮助医护人员查房巡视。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配备的智慧养老情感陪护机器人,通过面部识别、情绪识别、语音识别技术,敏锐洞察老人的心理状态及个性特点,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不久前,由我国牵头制定的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正式发布实施。该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随着新标准的发布,养老机器人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相信也会为智慧养老服务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突破难点 还需更宏观布局
在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智慧养老蓬勃发展,但也面临供需矛盾、标准缺失和观念转变等挑战。
一位长期在养老行业工作的人士指出,当前,智慧养老发展供需不匹配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市场上的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琳琅满目,但部分产品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境地。比如,一些穿戴设备在设计上没有针对老人身心特点,导致穿戴不舒适;一些智慧养老产品对于方言的识别准确率不够高;一些设备价格较为昂贵,让普通家庭、养老机构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智慧养老服务还难以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服务精准化、定制化方面还有待提升。
行业标准缺失也是制约智慧养老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王伟进建议,制定统一的智慧养老行业和技术标准,规范市场准入、质量控制和投诉处理。尽快制定智慧养老信息数据的统一标准,打破信息壁垒,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数据库,推动智慧养老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
此外,一些老年人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新事物接受程度较低,对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存在疑虑和不信任。一些老年人认为使用智能设备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复杂,因而更倾向于传统的养老模式。就如何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庭对智慧养老的认知度,南京医科大学护理研究中心主任李现文建议,可以多建设老龄体验基地等,让老年人在体验中了解健康监测、应急救护产品的必要性;通过发放补贴等方式,推动更多智慧养老设备进家庭、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