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严少卫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最近,省级两会密集召开。为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对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有着清晰的“路线图”“施工图”。
开展普惠托育、探索医育结合、完善生育补贴措施、落实婚假产假育儿假……从实时人口达1.5亿的广东到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依然突出的首都北京,从把八成左右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广西到婴幼儿托位增加到3万个的宁夏,记者注意到,多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纷纷提及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要求切实把民之所盼作为政之所向,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生育友好”体现在民生实事中
为了“让老百姓心里更暖、笑容更多”,湖北省2025年十大民生项目清单中,纾解生育后顾之忧排在民生项目办实事的首位。该省明确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措施,如免费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推动市、县持续开展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实施购房补助补贴;加快建设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开设各类爱心托管班5000个,覆盖服务少年儿童不少于15万人次;新增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6万个等。
为继续谋划实施好十方面民生实事,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定点定责、保质保量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难事办妥。近日,浙江省公布了2025年十方面民生实事。其中,在关爱儿童方面提出,为适龄女生免费接种二价HPV疫苗;新改建“家门口青少年宫”200家;为全省0至6岁儿童免费开展孤独症筛查。
广东省创新民生实事遴选工作机制,首次由省人大常委会测评候选项目,推动省十件民生实事更贴民意、更合民需、更有成色。今年,广东明确:为孕产妇、新生儿提供出生缺陷筛查服务和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为超61万名孕妇免费提供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严重致死致残结构畸形的产前筛查,为超73万名新生儿免费提供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蚕豆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和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同时,该省还提出,为青少年提供更加普惠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贵州省也确定继续统筹安排财力,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如,不断提升基础教育办学保障水平,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60所。实施3个市级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项目、新增床位470张,实施250个儿童之家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江苏省安排的12类45件民生实事中,“幼有所育”被排在首位,包括3件。该省计划改造提升1260个可提供普惠托育服务的幼儿园,并新增80家社区普惠托育点。改造提升310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保障未成年人基本权益。此外,还将新建6家县级妇幼保健院,实现50万人口以上县(市、区)全覆盖,从源头上保障母婴健康,让每一个新生命都能在关爱与呵护中茁壮成长。
2025年,江西省将以办好10件民生实事为牵引,加强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公建托位供给,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加强流动儿童权益保障和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关爱。
“真金白银”减轻生养负担
记者梳理今年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发现,不少地方拿出“真金白银”,减轻家庭“三育”负担。
过去的一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坚持把八成左右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全面完成为民办实事工程。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8427所,新增学位7.54万个。强化医保对生育的支持,报销生育费用7.5亿元,发放生育津贴17.3亿元。今年,广西将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稳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在97%以上。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落实生育休假、补贴等政策。
山东省将持续优化养老托育服务供给。落实生育补贴、婚假、产假、育儿假等政策,发展单位办托、社区嵌入等多种托育模式,支持幼儿园招收2至3岁幼儿。加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为符合条件的孤儿每人发放1万元助学金。
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放育儿补贴近亿元,婴幼儿托位增加到3万个。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温暖快乐的童年,宁夏今年将持续深化养老育幼服务工程,明确了一系列措施。如落实生育补贴、休假等制度,提高生育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建好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免费开展出生缺陷重点疾病筛查和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加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等关爱服务,实现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全覆盖。
内蒙古自治区有40万3岁以下婴幼儿,育幼、照护、家政等服务需求较大,但高质量供给不足,“好阿姨”“好护工”不好找、用不起、留不住,有保障有品质的专业机构也不多。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内蒙古提出,要围绕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领域,开展大规模、针对性强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打造一批信得过的专业机构、叫得响的服务品牌。同时,顺应科学育儿、亲子服务、主题游乐等消费趋势,创新场景业态,提升服务品质。
云南省提出,增强生育保险保障功能,完善生育休假制度,落实生育补贴政策,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全面实施新生儿“出生即参保、出院即报销”。
四川省提出,加大婚育休假、生育补贴等政策支持力度,发展托幼一体、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等多种托育模式,推广多子女可在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同校就读等政策,巩固提升“双减”成果,尽力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三育”负担。
重庆市提出,将适宜的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做好灵活就业人员、未就业人员生育医疗费用待遇保障,稳妥推进生育津贴即申即享。
让普惠托育服务方便可及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蓄势之年。为推动普惠托育服务可及、增强民众获得感,北京市将在新增普惠性托位近1.9万个、适龄儿童入园率和普惠率均达到93%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生育友好型社会配套支持政策,提供多样化托育服务,实现市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2024年,河北省新增普惠托位5414个,今年也将继续增加普惠托育供给。
教育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没有良好的教育既留不住人才也留不住人口。对此,内蒙古提出,学前教育重点抓普及普惠,也要做好托育服务,帮助年轻人解决后顾之忧。
在山西,该省率先在全国实现普惠托育机构补助全覆盖,将完善落实普惠托育机构运营补贴等支持政策,探索医育结合模式,发展托幼一体服务。
2024年,广东省的新出生人口数量、托育服务机构和可提供托位数量均居全国各省份首位。今年,该省将继续全力办好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大事和关键小事。完善公办托育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建设4所市级示范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和4所县级示范性托育机构,新增普惠性托位超1000个,推动提升普惠托育服务水平。鼓励社会机构、用人单位等参与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建设,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托位数不少于5.5个。
2024年,上海市新增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5155个、社区托育托额9034个,开设小学生爱心寒暑托班928个。今年该市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新增3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推动社区托育点扩优提质。
蓝图已经擘画,人们期待将其逐渐转化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具体场景。
■微评
生育友好,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
延长产假、发放补贴、普惠托育……今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生育支持措施固然重要,但破解“生不起”“养不起”难题,更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企业能否包容“职场父母”?公共服务能否覆盖“最后一公里”?如何教育引导青年人真正接受新型婚育观念?这些问题,考验着政策落地的智慧。
2025年,各地生育支持政策已按下“加速键”,唯有各方协同发力,让年轻人真正感受到“结婚生子是件幸福的事”,才能让政策走进更多人的心坎。毕竟,生育不仅是个人与家庭的选择,还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