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正月初五。大型实景演出《天仙巡游》在江苏东台西溪古镇上演,为节日增添一份喜庆。严海长摄
■ 本报记者/严少卫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节日。在江苏省盐城市南部的东台市,新春里的各个婚恋场景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切面。这里有代际观念的碰撞与交融,有古老仪式的传承创新,更有无数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像通榆河与黄海在此交汇,咸淡水交融处,一边寄托着“巳巳如意”的祝福,一边孕育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年夜饭饭桌上谋划婚宴
1月28日,除夕。跟往年一样,梅先生一家把年夜饭订在了城东新区的一家高档酒店。一家人驱车来到酒店时,大门口早早就搭起了红牌楼,装饰得好不喜庆。酒店内,工作人员忙得热火朝天,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服务员的吆喝声、亲朋见面的招呼声、节日欢快的音乐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春节交响乐。
为了及时回家看晚上的春节联欢晚会,梅先生一家和亲戚们下午五点半就相约着早早来到酒店。逮着开席前的空儿,一家人也没闲着,对着宴会厅内的大屏幕、舞台讨论着。按照计划,今年5月1日,梅先生将在这家酒店举办自己的婚礼。趁着这个机会,一家人在酒店里商量起了酒席的布局。
两年前,留学归来的梅先生结识了在南京工作的杨女士。虽然后来梅先生工作的地点在上海,但好在工作的时间相对自由。两年恋爱谈下来,二人走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利用今年春节假期,两人跟各自父母一商量,便把婚礼的时间、地点定了下来。
而今,梅先生在父母帮助下,除了在老家东台准备了一套婚房外,还跟杨女士一家谋划着在南京购置学区房。
传统婚俗里的新春温度
1月30日,正月初二。离东台结发街不远的八佰伴商场是当地较繁华的商业区。从东门走进商场,右侧便是一处相亲角,展板上贴满了未婚男女青年的照片及身份信息。“爱要大声说出来”是一家名为“牵缘红娘馆”在相亲角打出的标语,有择偶需求的男女青年还可以扫展板右下角的二维码,与这家红娘馆联系。
看到有青年男女扫描二维码,一位皱纹里漾着笑意的老奶奶路过时嘀咕道:“我孙子去年就是在这儿相中的媳妇。”
当天中午,与一众从外地赶回老家过年的亲戚聚完餐后,梅先生约杨女士到八佰伴商场内的电影院看了一场贺岁电影。电影结束后,二人没有闲着,还要赶着去梅先生家。因为杨女士的父母想趁着春节来见见未来亲家。
而在梅先生家里,他家的亲戚午饭后就早早在此等候。他们将代表男方满怀期待地迎接杨女士和她的父母第一次正式上门,满屋子的孩子们则在一片懵懂中纷纷嬉闹着要见见未来的“舅妈”“婶妈”。
未来一家人的“婚恋研讨会”
傍晚的梅先生家,水汽在贴花窗户上凝成细密的水珠。客厅里的中央空调无声吐着暖风,与厅桌上电子红烛摇曳的光影交织,80英寸的电视屏幕正播放着电影大片。
梅先生已近六旬的母亲黄女士正在布置“亲家茶席”。她特意从储藏室里取出珍藏的锡茶壶,壶身錾刻的“龙凤呈祥”在灯光中流转着银辉。
“从前走新亲讲究‘泡茶吃点心’,如今虽简化了,但春节期间的仪式感不能丢。”黄女士将家里的“好茶”注入茶盏时,门铃响了起来——未来的亲家来“认门”了。
一进门,梅先生就递上装在珐琅盒里的鱼汤面礼盒,杨女士的父亲眼睛一亮:“东台老话讲‘汤面结缘,百年周全’,这孩子懂规矩!”
“儿子以后还要麻烦你们多教导。”黄女士嘴上客气着,手上却忙着招呼杨女士的父母往八仙桌上坐。喝上茶、吃上年糕片,未来的一家人很快便热络起来。其间,双方并未提及“彩礼”二字。在杨女士的父母看来,只要孩子们以后“合得来”,别的没那么重要。
互道新年祝福后,双方不约而同地聊到了孩子的话题。“亲家母,你说现在年轻人怎么想的,总觉得孩子不是家庭的必选项。”杨女士的母亲很是着急,女儿三十好几了,婚后如果不急着要孩子,“将来有得后悔的”。
话音未落,穿着今年流行“安可拉红”色系新装的黄女士接过话茬:“别着急,孩子们也没说一定不要。我们作为长辈,还是适当给年轻人一些空间吧。”
晚上,梅先生给记者发来消息,婚后,两人计划着先过一段时间的二人世界。至于孩子,他们表示“肯定会要的”。而在第二天,他和杨女士打算约着去黄海边的条子泥景区看日出。
爱情胜地演绎相遇的心动
东台西溪,爱情胜地。董永与七仙女唯美的仙缘爱情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流传至今。
2月2日,正月初五。清晨,西溪古镇还未从酣梦中完全苏醒,海春轩塔檐角淅淅沥沥滴落着庄稼人期盼多日的雨水。
每年春节期间,这里每天都上演着一场场承载着乡音、乡愁、乡情的新年文化演出。演出现场喜庆和谐,舞台上演员们载歌载舞,节目精彩不断,尽情释放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新春的祝福,“百姓春节大联欢”的烟火气在这里升腾,瞬间把浓浓的年味“拉满”。
63岁的王女士一早就来到了西溪泰东河北侧的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墨绿色羽绒服上散落着天空飘落的雨点。春节逛董永七仙女文化园成了诸多像王女士这样的本地人的必修课。
随着路边小摊贩的吆喝,王女士跟着挤进熙攘的人群。人群中,人们穿着过年的新衣,既有裹着厚厚羽绒服的男女,也有穿着汉服襦裙的妇孺。
如今,这个“天仙配”传说的起源地,时常会在春节等重要节日举办“汉代文化特色婚礼”等婚俗文化活动。当天,董永七仙女文化园被数百盏灯笼装点得宛若星河坠地,与廊柱上“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木刻楹联相映成趣。
夜色渐深时,西溪景区的灯光秀忽然变幻出巨大的欢庆图案。不远处的宋城古城墙外传来人们的欢呼声,无人机编队正在夜空画出“新年快乐”的字样。
新春婚礼见证新式浪漫
2月3日,正月初六。晚上的苏中大酒店4楼苏中厅,一对新人正在婚礼上交换戒指。当新郎用改良版当地方言诵读婚书时,台下爆发出阵阵欢笑。
新娘的婚纱上,非遗发绣传承人特别绣制的枯枝牡丹正在灯光下舒展花瓣。“我们特意选在‘立春’领证,就像民政局工作人员说的,要当新时代‘春耕’的夫妻。”新郎说话时,手中的捧花突然散开——那是用弶港芦苇和条子泥景区里碱蓬草扎成的“生态花束”。
在观礼人群中,记者注意到正在录制婚礼视频的严先生。他支架上的摄像机正在直播婚礼盛况。在屏幕评论区,不断跳出“沾喜气”的弹幕。
“今天送了二十三单喜糖,最远一单是发往国外的。”严先生擦着汗笑道,“现在年轻人流行‘云发喜糖’,扫码还能看婚礼直播呢。”
小县城引领婚俗新潮流
婚姻管理服务是民政部门的重要工作,关系家庭幸福、社会稳定。据了解,自2021年4月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以来,东台市围绕婚俗改革试点主题,采取了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甚至还将婚姻登记中心搬迁到西溪景区。
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泰东河面时,记者跟随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员小徐来到值班室。她正在整理“新春婚姻服务周”的档案,电脑旁摆着女儿用黏土捏的“幸福一家”。“今天有对金婚夫妇来补拍结婚照,爷爷说当年领证时是用工分换的喜糖。”小徐说。
翻开登记册,小徐指着其中一行说道:“你看这位‘00后’新娘,职业栏填的是乡村振兴规划师,新郎是海洋牧场技术员——多登对的‘新农人’组合!”
据统计,中心搬迁后,东台市每年约有1万对新人在这里办理结婚登记。不少新人登记领证后,常常换上汉服,在园内游览,体验穿越进“天仙配”时空的婚俗文化。
该市民政局还联合市文明办、市妇联、团市委等部门,在七夕等特殊时节举办特色婚礼、纪念婚礼和集体婚礼等婚俗文化活动,在董永七仙女文化园、黄海森林公园等景点策划组织“爱情音乐节”“槐树做媒”“汉代文化特色婚礼”等活动,不断引导当地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的婚恋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