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0660","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暖暖冬日里托好“小小的你”","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2-04 18:50:28","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image/20250204185149_16204.jpg"}
■ 本报记者/严少卫 杨利春 昌平区位于北京西北部,面积1342平方公里,是首都重点发展新城之一。2023年12月,昌平区入选首批15家“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试点,争取到1亿元国家财政补助,用于推进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一年来,昌平区推出了哪些...

1月17日,北科婴幼学苑托育园内,正在活动的孩子和老师。 本报记者 严少卫摄


■ 本报记者/严少卫 杨利春
  昌平区位于北京西北部,面积1342平方公里,是首都重点发展新城之一。2023年12月,昌平区入选首批15家“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试点,争取到1亿元国家财政补助,用于推进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一年来,昌平区推出了哪些新举措,取得哪些新成效?春节前的一个周五,记者来到昌平区,对此进行了采访。
废旧厂房里的托育新故事
  1月17日,数九天的寒风难掩北科婴幼学苑内的阵阵暖意。穿上鞋套、用酒精擦拭完手,走进昌平区沙河镇这家托育园时,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文艺范十足”“空间很大”。
  “从前天开始,各个班级群里陆续有家长开始请假,提前谋划春节前的出行,以避开春运高峰。”北科婴幼学苑负责人王悦说。采访当天,这家离京藏、京新两条出京高速都不远的托育园,入托的小朋友不算多,只有40多名。
  “很多小朋友已经准备回老家过年了。”王悦说,与北科婴幼学苑平时150左右的入托人数相比,这两天的孩子的确少了许多,但他们会保证托育园运行到年前,让有需要的孩子正常入托。
  置身托育园内,记者感觉“不冷也不热”。王悦说,这都是源于老厂房改造的独特优势,目前整个托育园使用的是地热,高处还加装了电动窗,可自动调节开关状态,保障充足的空间感、视域感和空气流通能力。
  北科婴幼学苑建成于2021年。原先,这里是沙河镇毛条厂的一个车间。2020年,北京大华启元托育服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城市更新项目,将这个老旧厂房改造为托育园。更新后的北科婴幼学苑室内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包括14间教室、5间功能室,以及大面积的室内模拟街区;户外活动场地达到3000平方米,力求“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处处有景”。
  2024年9月,北科婴幼学苑的城市更新项目被北京市委城市工作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评为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
  “这应该是北京目前规模最大的托育园。”北京市昌平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胡帅表示。
  目前,北科婴幼学苑按照托儿年龄,分为乳儿班、托小班、托大班和混龄班。在一间混龄班教室内,7名孩子正在3名老师的看护下安静地做着手工。王悦随手从墙角的展示区拿起一枚胸针略带骄傲地跟记者说:“看,这都是托育园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做的,原材料都来自他们平时种植的花花草草。”
  “有的孩子按照年龄应该升班了,但考虑到家长的需求和孩子的适应能力,我们设立了混龄班。”王悦解释道。
  在北科婴幼学苑,王悦发现,周边居民对1岁以下乳儿班的入托需求比较大。尽管规划设置380个托位,但为了保证托育质量,王悦一直在控制招生规模。目前,北科婴幼学苑乳儿班的师生比为1∶2,在孩子刚入托的第一个月则是1∶1,帮助孩子适应托育环境。“我们还是希望先把师资团队打造得更加精细、稳定后,再扩大招生规模。”王悦说。
  当天,恰逢昌平区发放第二期“托育消费体验券”。记者遇到了带着两岁半女儿来上体验课的雷女士。雷女士住在距离北科婴幼学苑两公里的巩华新村,最近她挨个考察了家附近的托育园。几节体验课下来,雷女士一个明显的发现就是,女儿已经可以把家里的玩具摆放到应该放的位置。在雷女士看来,尽管家里老人也都可以帮着看孩子,可她还是愿意把女儿送到托育园,为的就是让女儿“接触不一样的东西”“认识更多的小朋友”。
  昌平区卫生健康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科科长邵立雪告诉记者,2024年夏天,昌平区发放了首期“托育消费体验券”,最终入园体验后选择长期留园的孩子达到110人,留园率接近40%。2024年12月18日,昌平区又启动了第二期“托育服务体验券”活动。“这次我们做了改进,首次试托的孩子均可申领两张‘500元托育服务体验券’,家长可分两次在指定备案托育机构各免费体验一周。”邵立雪说。
婴幼儿照护服务将来到西营村
  晌午时分,在昌平区计生协秘书长吴彬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昌平区兴寿镇西营村。这个以种植草莓出名的平原村,近年来主要发展观光农业,村民们一户一棚,种植的草莓品种加起来有103种。
  最近,在昌平区计生协指导下,村民们正商量着怎么把“向日葵亲子小屋”建好。
  “向日葵亲子小屋”是中国计生协实施的一个项目,旨在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家长课堂、入户指导等方式,提升0至3岁婴幼儿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据悉,这也是昌平区向中国计生协成功申报的第一个“向日葵亲子小屋”项目。
  选址前,西营村党支部书记柏树芳在村里兜了好几圈,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后来,他想到了今希大河文化产业园负责人耿士红。
  这家在西营村小学原址上建起来的文化产业园,致力于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耿士红了解情况后,二话没说就应了下来。接着,他把产业园内一套室内面积200平方米、户外面积400平方米的别墅无偿提供给村里作为亲子小屋使用。作为爱心人士,他还拿出70余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向日葵亲子小屋”周围的村居环境。
  记者采访当天,西营村的“向日葵亲子小屋”刚刚完成基础装修。“再配备桌椅、绘本,春节后就可以开始运行了。”吴彬说。
  按照计划,西营村计生专干李林将负责“向日葵亲子小屋”的日常管理。在前期摸底调研中,李林发现,西营村及其周边村有123名0至3岁婴幼儿。“亲子小屋投用后,每年将提供不低于48次的免费亲子活动。”李林说,村里的孩子们也有了一处可以长期活动的地方。此前,李林还参加了昌平区卫生健康委组织的0至3岁婴幼儿家庭养育(家庭健康指导员)公益培训。该培训聚焦科学育儿知识传播、优生优育宣传倡导,以让更多0至3岁婴幼儿享受到更优的照护服务。
  据了解,截至2023年底,昌平区有常住人口227.2万,其中农村人口超过40万人。邵立雪告诉记者,受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昌平农村地区0至3岁婴幼儿养育多依托于家庭,对托育服务认可度不高。争取到中央财政补助后,昌平区结合“向日葵亲子小屋”项目的实施,探索建设具有昌平特色的“小苹果亲子小屋”,用居民喜闻乐见又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形式灵活的临时托育服务或计时托育服务,逐步提升普惠托育服务可及性,把婴幼儿照护服务“搬”进村、“送”进家。
  “今年,昌平区卫生健康委计划在12个涉农镇和7个人口较密集的街道建设30个亲子小屋。每个‘小苹果亲子小屋’每年运营经费5万元,镇街可按照运营经费的10%至15%设置管理费作为小屋的基础运维费用。”邵立雪说,目前,亲子小屋的运营经费由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资金予以支持。
  截至2024年底,昌平区实际运营的各类托育机构园所有99家,可提供托位5580个。其中,设托班的幼儿园66个、民营托育机构33家。“普惠托育服务费降低至每月最高不超过2160元。”胡帅说,2024年,全区实行普惠托育收费的各类园所共有65所,可提供普惠托位2611个,同上一年相比翻了两番;各镇街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覆盖率达91%,同比增长46%。接下来,昌平区将持续推进50个社区嵌入式托育园和亲子小屋的建设,逐步构建以区综合托育中心为统领,以社区托、单位托、农村托和社会化办托为载体,医育结合、育幼衔接,多类型、全覆盖的托育服务体系。
  2025年北京两会期间,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晓东也表示,为有效解决群众“入托难、入托贵、入托远”问题,今年,昌平区将进一步打造智慧托育服务平台,新增普惠托位1000个。预计到2025年底,托育服务有望实现城乡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