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0033","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厚积薄发,全面提高人口素质","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4-12-26 11:05:02","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本报记者/陈远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基本国情和首要特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对于释放人口规模优势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相关部门和各行各业聚焦人口素质这个慢变量,将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作为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素质优良的人口机会积厚成势
随着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口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对新的人口发展形势,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并强调“要深化教育卫生事业改革创新,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全面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在今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来自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的权威数据,引起公众关注。
在教育方面,我国已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1.1%;基础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达到了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同时,“五育并举”理念深入人心,学校思政课建设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效更加显著。
在健康方面,我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9.7%,青少年近视发生率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新发职业病病例数明显下降,人均期望寿命已经达到78.6岁,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达到历史上最优水平,也达到了国际上中高收入国家先进水平。
学界研究发现,国民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方式增加有效劳动供给,发挥人口素质提升对人口数量下降的抵补效应,有效缓解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减量发展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的影响。
2024年初,河北大学胡耀岭教授研究团队在学术期刊《人口研究》发表的论文提出,虽然我国名义劳动供给量将从2020年的7.447亿人降至2050年的5.659亿人,但通过教育改革与健康干预提升相对劳动质量,有效劳动供给当量达到峰值的年份可从2028年推迟至2032年,并在2050年之前一直保持在7.14亿人以上。
这一研究结果为我国从全面提高人口素质角度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提供了启发。当前,我国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0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我国每年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超500万,全球领先。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让经济社会有了更足的发展底气。在加速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时代背景下,知识水平更高、健康状况更好的国民,将为建设一个富有活力的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支持举措更加系统集成
2024年,整合资源、系统发力成为全面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鲜明标识。无论是健康促进还是教育育人、就业帮扶,相关领域分工协作成为常态。
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爱卫办、民政部、体育总局等8部门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健康家庭建设的通知》,决定开展健康家庭建设工作,发挥健康家庭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
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6个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制定出台《“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
10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防控工作的通知》,为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有效减少幼儿和小学生近视发生提供科学指导。
这一年,提高人口素质成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以及《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的一条主线。做实做细全面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稳定劳动参与率等重点工作,有了更强的政策抓手。
这一年,随着全社会对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程度不断深化,支持举措更加系统集成。
9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不断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来完善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的配套措施。
11月1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各地各高校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基层项目,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等“三严禁”要求。
这一年,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支持举措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了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特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关系群众福祉的重要举措。着眼于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国家层面今年在生育补贴、普惠托育服务、生育保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指出,推出一揽子生育支持政策措施,其根本目的是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各地各部门要统筹谋划,结合实际,细化措施,强化责任,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何以如此重要?在人口规模巨大的背景下,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能够释放新的人口红利,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少子化、老龄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及时推动收获人口红利的手段转型升级,正在逐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手段。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成就看,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在积极就业政策的加持下,释放出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就业结构更趋合理、劳动力素质明显提升等优势,由此带动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居民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和品质型消费升级,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同样是在今年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全国体育系统坚持扩大消费,持续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市场潜力持续释放,体育产业已成为市场新引擎。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大幅跃升,增速均高于同期GDP的增速。2012年至2022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5.4%,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0.60%提升至1.08%;2023年我国主要体育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5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着力提高人口素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全生命周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目前,在生育养育服务、教育与健康、就业与培训等与人口素质紧密联系的领域,都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政策体系,不仅推动人口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促进人口素质与生活品质在同频共振中同步提高。例如,在托育服务方面,全国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已近10万家,托位约480万个,同时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明确为发展托育服务、解决“幼有所育”的主攻方向,用心呵护“生命最初的1000天”,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在养老服务方面,扎实推进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逐渐升温的银发经济,在推动养老服务扩容提质、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养老服务新职业”,为年轻人提供建功立业的舞台,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今年高校毕业季期间,首批养老本科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市场欢迎,“四百个岗位‘抢’六十四个毕业生”成为其中一个缩影。
中国式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如何把提高人口素质同提升生活品质紧密结合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必答题。在即将过去的2024年,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中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成为各地各部门实践中的一个亮点。
展望2025年,更多更给力的政策举措值得期待。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强教育、健康、就业等各个领域的统筹协调,发挥“1+1>2”的效能,就一定能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发挥巨大人力资源优势,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福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