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严少卫
推动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长期重大战略任务。2024年,适应我国人口发展出现的新变化趋势,从中央到地方,在发展中更加注重这些变化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高水平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促进城乡、区域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动。
根据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亿元消费需求,拉动万亿规模新增投资需求。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等目标,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行动计划》以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为重点、兼顾城市间流动人口。
《行动计划》部署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以冀中南、皖北、鲁西南、豫东南、湘西南、粤西、川东等城镇化潜力较大的集中片区为重点,兼顾其他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县(市、区),在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方面加快突破,构建产业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业、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人口是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当前,我国教育学龄人口的总体规模和区域分布持续发生重大变化。2016年出生人口达到1883万人,从2017年起持续走低,2023年出生人口下降到902万人。同时,我国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202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人口持续从农村迁移至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土开发研究室副主任郭叶波认为,应分类优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资源配置,对人口净增加的区域,要适当增加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着力化解大班额现象,切实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对人口净减少的区域,要科学调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资源的空间布局,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着力提升教育质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7月23日,教育部召开年中推进会,部署推进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会议提出,要结合我国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找准教育公共服务落脚点,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持续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不断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布局。
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
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2月19日,在第四届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上,有官员表示,我国是劳动力大国,人力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随着人口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程度加深,迫切需要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地区的常住人口总量每年保持增长,到去年底达2.3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约为16.9%,全国每6个人中就有1个生活在长三角。
今年3月,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人才工作专题会议提出,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机制,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养人之城”;精准招引高层次人才、技能型人才等,围绕“人才需要什么”提供安居、医疗、子女就学等便利服务;常态化开展“合肥千企万岗请您来”活动,拓宽“直播带岗”等新渠道,引进专业公司加强市场化运作,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据猎聘发布的《长三角城市群大学生就业趋势报告》,长三角毕业生留存率从2022年的55.2%增至2024年的64.6%,城市群形成良性的人才留存氛围和流动机制。在2024年一季度校招新发职位城市TOP10榜单中,长三角有四城上榜,上海、杭州、苏州、南京释放的应届生需求占比近三成。与其他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校招职位以34.8%的占比遥遥领先。
2023年,珠三角九市在人口增长上均展现出积极态势,去年均实现了显著的人口正增长。研究发现,除了经济发展、产业活力两大因素外,公共服务的日益完善,也是其吸引人口的一大法宝。如与民众息息相关的交通。2023年,广州和深圳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分别位列全国第三和第五,分别为641.5公里、567.1公里,其中广州地铁客流强度国内第一,城市交通日均出行总量4653万人次,相比2019年增长5.7%,绿色出行上居全国前列。佛山更是“地铁拉来的人口”的典型代表。从2010年开通全国第一条跨城地铁广佛线以来,佛山已有6条轨道交通在运行。地铁成为佛山市民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平均每天搭载42.8万人次往返广佛两城,极大地改变了佛山的城市面貌。广佛沿线的广东金融高新区,成立十余年以来吸引金融白领人才数量6万多名,其中近1/4来自广州。宽松的落户政策、健全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宜居宜业、和谐包容的环境,吸引大量外来人员选择在珠三角落户安居,成为人口增长的重要动因。
发展中坚持“一盘棋”思想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人口减少会对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比如劳动力减少、消费投资动能减弱。同时,人口减少也有一些正面效应,比如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倒逼经济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
2024年,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进程有力按下“加速键”。把长株潭作为一个城市来打造,充分发挥长株潭三市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长株潭一体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今年5月召开的2024年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会议,明确要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守护“生态美”,是长株潭三市面临的共同课题、必答命题。6月3日,湖南省长沙市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上审议通过了《长沙市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2024年工作要点(审议稿)》,明确将持续实施生态环境共保共治行动。
长株潭“品”字结构中心区域,有一块总面积528.32平方公里的绿地,被称为“绿心”。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大型城市群绿心。
守护绿心,成为三市共同的责任。
自今年9月1日起,新修订的《湖南省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从立法层面更加科学、精准地保护生态绿心、建设美丽绿心。
多年来,三市携手守护绿心,实现了生态保护的协同效应。除了生态红利,三市积极探索民生融城,政务服务“跨市通办”,医疗教育“圈中同享”。长郡中学新校区落户南部融城片区并完成选址,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全面封顶;长沙奥体中心一场两馆项目发布征地公告,花博园项目形成初步规划成果;文旅康养产业、花卉苗木产业蓬勃发展,带动当地群众扩大就业、增加收入;185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域通办”“掌上通办”……三市间不断织密、扩容的民生融通网,不断扩容三市“民生幸福圈”。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但多年来累积的问题让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据了解,近年来,沿黄河省(区)和各相关部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黄河流域水质2023年首次提升到优,干流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向好,生态变化遥感调查评估显示,近20年植被“绿线”向西移动约300公里。
12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着重处理好水与人口、粮食、能源的关系,持续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黄河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量,支撑着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13%的粮食产量、14%的国内生产总值。业内专家表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精心做好“人水关系”这篇大文章,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作为继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的第四大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任晓红今年6月的一项研究发现,随着各项环境保护政策落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环境发展水平一路向好。2010—2018年,遂宁、成都、重庆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环境系统中排名前三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环境系统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重庆虽是西南地区的第一大工业城市,但近年来新兴科技产业、现代制造业不断向成渝地区核心靠拢,重庆、成都等地的高能耗行业占比不断下降,且环境保护的制度法规较其他地区更为严格,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研究人员认为,这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
进一步分析后,研究人员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人口、经济、环境四个系统关系密切,但相互制约。因此,要坚持“一盘棋”思想,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