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9417","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人口高质量发展:用好量化评估这把“标尺”","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4-11-28 15:07:29","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本报记者/陈远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口发展水平怎么衡量、怎么评价,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从今日起,本报开设“人口发展‘量’观察”栏目,介绍学界和实际部门在构建科学的人口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所取...
  ■ 本报记者/陈远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口发展水平怎么衡量、怎么评价,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从今日起,本报开设“人口发展‘量’观察”栏目,介绍学界和实际部门在构建科学的人口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并探究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思路,以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编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若干措施》的出台,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口高质量发展关乎亿万家庭幸福安康、关乎中华民族世代永续,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是顺利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口支撑的客观要求。面对如何量化评估人口发展质量的实践之问,近年来,专家学者们围绕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与评价标准展开了深入研究。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今年9月,由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人口研究院院长、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执行院长沙勇教授研究团队完成的《人口高质量发展评价报告(2024)》,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沙勇介绍,运用科学简明的指标,阐释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外延,进而评价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状况及趋势、对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问题进行超前动态预警和及时统筹应对,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需,也可为全球协同应对人口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在构建人口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过程中,研究团队发现,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解决两个根本性问题。其一,对人口高质量发展要有明确的“定义”,然后才能以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如果说不清“什么是人口高质量发展”,自然无从评判“什么样的人口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其二,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坚持立足国情,又要注重与国际接轨。事实上,研究团队在发布阶段性研究成果时,曾有学者提问:人口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中国式概念,用于国别研究是否存在适用性问题?对此,研究团队成员之一的周建芳教授回应说,虽然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概念,但评价所用的指标都是国际评价发展水平的通用指标,所用的数据也是国际组织权威来源数据,因而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说是“用中国话语体系进行一次国际会话”。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人口高质量发展?研究团队梳理国内学者相关研究后发现,对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解读,总体而言分为两个方向:一些学者倾向从人口要素的视角理解人口高质量发展,强调人口素质、总量、结构和分布四个要素的高质量,即“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另一些学者则从人口与经济社会长期协调发展的目标倒推,认为有助于实现这种良性互动关系的人口状态,就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素,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度生育水平和稳定人口规模、符合国土空间优化要求的人口区域分布及动态均衡、适应科技革命新趋势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等。
  上述两种解读虽然各有各的侧重,但都着眼于人口要素与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协同。这一共通之处为研究团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提供了依据。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提出,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既立足于“人”的现代化,也立足于如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指标体系要在历史纵向比较中,找出有助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实现人口总量合理、素质提升、结构优化、分布科学乃至与资源环境更相协调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指标体系也要与适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人口要求相区分,重点关注人口要素是否能够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总之,科学的人口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能够量化人口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程度,又要同时包含人口素质、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共享指数等事关人口自身全面发展的维度。”沙勇解释道。
  最终,研究团队设置了人口素质、人口经济发展、人口生活质量、人口宜居环境与全民共享发展5个一级指标,同时根据国际和国内层面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分别确定了人均受教育年限、碳排放量、调整后的人均国民净收入(国际层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国内层面)等12个二级指标。

完善的研究思路和适宜的指标

是保障评价结果科学性的关键

  毋庸置疑,在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数时,选取什么样的指标,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最后的评价结果。特别是对于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数这样一个旨在评估我国人口发展现状、提示下一步努力方向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说,指标选取的效度和研究结论的信度,事关重大。
  与沙勇同期组织开展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数构建研究的,还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冲副教授、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陈景华教授、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刘建国教授等研究人员。包括沙勇的研究团队在内,上述四支独立的研究团队,形成了四套不同的人口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总的来看,这些研究从指标选取到构建指数,再到研究结论,都有一些不同之处,但相近之处也很多。这为评判相关指数体系的科学性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
  在选取具体指标方面,四支团队都认同人口的素质、总量、结构、分布是关系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只是在一些细节上存在差异。比如,对于难以量化的人口道德素质,陈景华团队和刘建国团队的研究都尝试以相对客观的间接指标来进行人口道德素质的评价,而另外两组研究未对人口道德素质进行评价。再如,在评价人口健康素质上,沙勇团队选取的是“人口健康预期寿命”指标,其他团队则采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正是由于四支团队的研究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共通之处,因此上述独立开展的研究一致得出了省际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递减、东部地区是人口高质量发展模范地区等结论。这种一致性意味着上述研究的结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值得注意的是,沙勇团队在研究思路上与其他团队相比有一个较大的区别:不同于其他团队将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指标按单一向度处理,认为数值越高(或越低)就越好的做法,沙勇团队更多关注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发展的协同关系,将是否适度或协同发展作为结果衡量标准。这种理念上的差异,带来了研究结论上的一些不同。例如,如果从人口规模、人口结构等单一维度看,人口外流等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北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而如果将人口与资源、环境等因素联系起来,就会发现东北地区凭借人口素质较高、生态环境较佳、民生投入较高等相对优势,人口高质量发展得分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沙勇团队研究成果的另一个特点是,在研究更加精细的同时,视野也更加开阔。在研究层次上,其他团队的研究皆着眼于国内,且研究均着眼于省级层面。相比之下,沙勇团队的研究不仅完成了我国31个省份与250个设区市的分层级研究,还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100个国家进行了实证评价。这大大增强了其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具体实践的启发性。
  沙勇团队发布的研究成果指出,在我国有数据可得的250个设区市中,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数得分高于均值的城市共59个,以华东地区城市为主,得分较高城市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中三角城市群。如果将人口素质、人口经济发展、人口生活质量、人口宜居环境和全民共享发展五个维度的均值以上城市占比作为评价各维度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标准,可以发现人口经济发展(36.0%)、全民共享发展(41.2%)维度的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口宜居环境(54.4%)、人口生活质量(50.4%)维度的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这一发现为有针对性地提升设区市层级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提供了参考。
  沙勇团队对各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国际排名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在人口高质量发展五个维度中,人口素质和人口经济发展“是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相对优势所在”。

量化评估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

既要揭示现状,更要服务未来

  沙勇指出,与其他指数的构建一样,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数在选取指标时,很难全方位兼顾科学性、可获取性和系统性等,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平衡策略。比如,在当前入选的指标中,人口素质维度一方面缺少关于社会和谐程度等更能体现人民精神文明高质量发展程度的测量指标,另一方面学界关于某些指标是否越高越好也存在争议。
  他建议,未来进一步完善人口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参照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指数,采取有效方法弥补不足。比如,注意收集当前指数的构成指标和各国对于相关指标的监测结果和应用进展,分析评价敏感性、数据可及性,在相关指标符合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应用条件时,进行信度和效度评价,以决定是否替换现有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沙勇团队在构建人口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发现,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五个维度中,人口素质的权重系数远高于其他四个要素,且世界各国、我国各省份和设区市等多个层面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现这一特点。这说明,无论是从人口发展需求的主观角度,还是从人口发展差距的客观角度,人口高质量发展都应更为重视人类自身的发展。
  对此,沙勇进一步解释,这一结论与党中央强调的我国现代化建设最终目标“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相一致。“建议各地在发展中高度关注人口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创新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沙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