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9416","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专家学者把脉老年医学科建设","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4-11-28 15:05:49","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本报记者/严少卫
10月下旬的海河边,丹桂飘香、枫林如丹,秋意正浓。刚刚过去的上个周末,第九届老年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老年医学学术会议在天津这座历史悠久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召开。
三天两夜,21场学术会。密集紧凑的议程,步履匆匆的学者。一场场学术交流,一次次思想碰撞,在我国迈入中度老龄化国家行列的背景下,与会专家围绕老年医学的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目前,我国老年医学科已基本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去年底,我国设立老年医学科的公立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为5778个,占比达79.7%。全国老年医学科的医生为5.9万人,护士达10.1万人。
接下来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如何不断优化老年医学科的服务流程、加强各项政策衔接配套、建好用好老年医学科医师队伍,成为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最近,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建业一直在思考,未来我国老年医学事业的着力点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又在哪儿?
在大会主旨发言中,他表示,我国正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老年医学的发展势在必行,学界应在政府和社会支持下,努力打造一个完整的老年医学体系。
具体来看,王建业认为,老年医学体系包括四方面内容。首先,老年医学的临床医生要看得好病。“这当中包括慢性病的管理。”王建业说,目前在同行的努力下,已基本满足了老年人的就医需求。
其次,要注重老年医学科的精细化管理。从学科规划、设计到人才梯队培养,再到信息化建设等,都需要向管理要效益。
再次,要关注老年医学科的人才培养。国家明确规定,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教育相关课程,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等学术团体则要做好继续教育,提升老年医学的人才队伍水平。
最后,要做好老年医学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在王建业看来,当下,新一代老年医学科的医师正在成长,他们中不少都是高学历且经过严格科研训练的,各医院的老年医学科管理者要为他们开展临床研究提供条件、创造平台。
据了解,国家层面也将开展老年医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特色和老龄化特点的老年医学科发展方式,提升全国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建设水平。
护理队伍是老年医学科的“另一条腿”
在老年医学科的建设中,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李小鹰比较关注老年照护护士培训与管理体系的建设。“想要建设好老年医学专科,除了要有医生,还要有护士,这是‘两条腿’。”李小鹰认为,护理“这条腿”还存在一些短板,应当引起学界重视。
今年10月,中国老龄协会刚刚发布的《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老年人中独居的占14.2%,自评健康状况比较差和非常差的占16.4%。
“按照现在这个状况,谁来照护老年人?”在李小鹰看来,老年医学科的护理人员是严重缺乏的。
医养体系的护士需要多少呢?我国有关规定明确,医养机构每100至150张床位要配备9名护士。按照养老床位总数推算,我国需要135万名老年医学科护士。事实上,现在我国养老机构的注册护士为32.2万,“还差100多万”。
此外,对老年人的照护分长期照护和短期照护两种。其中,长期照护护理人员尤为缺乏。
按照国际公认的每3名失能失智老人要配备1名养老护理人员的标准,我国约需1400万养老护理人员。可在2022年,我国的这一数据仅为200万。
可喜的是,去年底,民政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围绕养老服务人才“引、育、评、用、留”等关键环节,提出系统性政策措施。明确支持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护理、养老服务与管理、康复、老年营养、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用品研发制造等相关专业,特别是要侧重失能失智照护等急需紧缺领域,完善学科体系,优化专业布局,扩大招生规模。同时,广泛培养服务于老年人生活照料、健康维护、精神慰藉、法律援助、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志愿者队伍,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积极参与,把老有所为和老有所养相结合,为增加养老服务人才资源提供有益补充。
“没有护理这条腿,老年医学专科的建设是不容易做好的。”李小鹰认为。
要清楚老年医学的理念是什么
面对汹涌的老龄化浪潮,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委、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医师曹剑认为,老年医学科作为一个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前要清楚老年医学的理念是什么?有什么核心技术?
在他看来,老年医学是在老年医学多学科团队的诊疗下,通过老年综合评估来治疗老年人的老年综合征,以让老年人活得长、活得好。其主要包括:老年急危重症救治、慢性病共病管理、临终关怀与舒缓医疗。
银发浪潮下,曹剑认为,不少人是“带病小跑奔向老龄化的”。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75%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43%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
医养结合养的是什么?曹剑说,要通过养来实现对身体功能的维护,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老年医学科的医生并不一定是要治愈老年病,而是要通过慢性病管理让老年患者身体的各项功能得以保持,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对此,他进一步提出,营养是老年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基石。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应定期接受营养不良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获益。
以血管为核心的抗衰老研究是这几年老年医学科研究的热点。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张存泰认为,衰老是可解析、可预警、可延缓的。在他看来,要理解衰老就要主动把健康的窗口向前推移。
目前,张存泰正带领团队着力在全国打造一个标准化的血管衰老管理中心。该中心计划在全国建立血管衰老的分级管理体系,实现老年医学人才的培养,推动学科建设的目标。
目前,全国已有20家医院借助平台管理老年患者。“在我们中心大屏幕上可以实时动态看到当天入住了多少老年患者,老年患者也可以在平台上寻求帮助。”张存泰说。
张存泰期待,通过建立血管衰老的分级标准探索出相应干预措施。
呵护好人体“第二心脏”
在老龄化进程中,老龄健康的相关数据正越来越多地引发学界思考。有这样一组数据就引起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副院长陈新宇的关注:40岁后,人体每10年肌肉量减少8%;70岁开始,人体每10年肌肉量减少15%;65岁以上老年人中,肌少症患病率为14%至33%。陈新宇介绍,肌肉的流失会让老年人活动能力退化、骨折风险增加,容易引发“老年人的最后一摔”。
在此背景下,老年人肌少症的问题赫然摆在了学界面前。为了更加全面地普及老年肌少症早期识别及干预知识,优化和善用医疗资源,让更多已经或即将迈入老年的群体“青春依旧”,该院开设了老年肌少症示范门诊。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可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医学食品分会副会长吴海英看来,这句话后面应该加个“肉”字。也就是说,“千金难买老来瘦肉”。她认为,在老龄化背景下,人们存钱不如“存肌肉”,而肌少症门诊的规范化诊疗对健康中国建设意义重大。
王建业认为,老年肌少症示范门诊的启动,表明越来越多的临床医院开始专门去做肌少症门诊,去筛查、治疗肌少症患者。
“这是很重要的。”王建业表示,要推进健康老龄化,学界就要更多地系统研究像肌少症这样的老年疾病,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支撑老年医学发展的支柱。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党委副书记郑松柏将肌肉看成人体的“第二心脏”。他表示,营养和运动是防治肌少症的两个主要着力点,而基础疾病的控制则是一项重要工作。无论是全国老年肌少症示范门诊的积极开展,还是应对肌少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不断开发,郑松柏都期待着对老年人肌少症的治疗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郑松柏介绍,全国老年肌少症门诊示范项目启动半年来,已有20多家医院入选第一批示范基地建设单位。他表示,营养、运动、康复是老年人健康的基石。衰老和疾病常常导致老年人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的一个重要结局就是肌少症。
每个人都会变老,问题是人们该选择怎么变老。王建业希望,人们应该是有质量、快乐、有尊严地老去。“肌肉丢失过多,你就需要别人帮助,那你就难以有尊严地活着。”王建业认为,肌少症示范门诊的启动意义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