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8451","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连续6年“最能生”,广东的人气与底气何在 ","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4-10-21 18:00:36","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本报记者/严少卫
开栏的话
近期,各地2023年常住人口数据陆续公布。数据显示,在我国人口发展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新形势下,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实现人口正增长;合肥、贵阳、郑州、杭州、成都等城市人口增长名列前茅。从今日起,本报开设“聚焦人口增长的地方”栏目,深入探究这些地方人口增长背后的内在动能和外在因素,以为地方政府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提供思路、参考与借鉴。
不久前,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发布的《2023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突破1.27亿,比上年末增加49万人,其中全年出生人口103万人,出生率8.12‰。
连续17年蝉联我国人口第一大省,连续6年成为全国第一生育大省,连续4年成为全国唯一出生人口超百万的省份,“最能生”的广东背后的人气与底气何在?
人口规模大,年龄结构还年轻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增长速度及总量走在全国前列,并依靠突出的区位优势、开放宽松的政策环境、蓬勃的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吸引全国各地人口集聚。经过多年积累,领跑全国的人口规模成为广东的基本省情,也是显著优势。
人们用“脚”投票的根本动因,在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随着广东的经济快速发展,全国范围内大量人口流入广东,逐渐形成深圳、广州、东莞等超大城市。2023年,广州、深圳、东莞常住人口超过千万人;其次,佛山、湛江、茂名、惠州、揭阳、汕头常住人口为500万至1000万人;江门、中山、肇庆、清远、梅州、韶关、河源、汕尾、阳江、潮州、珠海、云浮12市常住人口为200万至500万人。
持续的外来人口流入,助力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比较2022年广东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规模发现,珠三角地区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3711.28万人,意味着2022年有3711.28万人从广东省内其他地市、省外流入珠三角地区。分城市来看,广佛、深莞惠、珠中江三大城市群均为人口净流入地区,表现为常住人口规模大于户籍人口,其中深圳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1111.44万人,广州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838.5万人。
常住人口规模大且稳定增长的情况下,广东的户籍人口规模也在创新高。2023年末,广东户籍人口为10049.7万人,户籍人口总量保持增长态势。
同时,受外来劳动适龄人口数量相对较多的影响,广东人口总抚养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依然是目前全国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省份之一,人口机会窗口始终保持开启状态,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始终充满活力与魅力,较年轻的人口结构,意味着广东有着规模庞大的育龄人口,也必然会有相对较高的出生率。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原院长董玉整表示,现代化进程中,人口发展会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自国家完善生育政策以来,广东人口出生率略有回升后继续下降,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实现了低位均衡,处于现代人口转变后期,人口保持惯性增长态势。
生育友好省建设不断推进
近年来,广东省根据生育服务需求和人口变动情况,合理配置妇幼健康、婴幼儿照护、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不断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修订后的《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新增了父母育儿假,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在子女3周岁以内,父母每年各享受10日的育儿假。
建设于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的母婴设施,能够为孕期、哺乳期女性及其他护理者,提供哺乳、喂食、护理和休息等服务。配置合理、功能齐全的母婴设施,不仅是保障母婴权益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人性化公共服务理念的空间彰显,更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施行的《广州市母乳喂养促进条例》,明确规定母婴设施建设标准、规范与实施细则,确保其有效实施;健全母婴设施日常运行管理制度,明确相关人员职责。
在住房供给方面,近年来国内很多地区纷纷探索保障性租赁住房向多子女家庭倾斜。广东省提出,在配租公租房时,对符合当地住房保障条件且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可根据未成年子女数量给予适当照顾。
2023年,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建设生育友好省,稳妥有序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不断深化优生优育及妇女儿童健康服务,完善托育、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的生育支持措施。其中特别提到,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董玉整认为,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年轻人从沉重的经济负担中、从紧张的精神压力中、从婚育与事业发展的冲突焦虑中解放出来,适龄婚育,享受天伦之乐。
当地热衷“生娃”的生育文化
广东“最能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省内一些地区有着较为浓郁的生育文化。广东各地市中,除了广州,湛江、汕头是出生人口较多的城市,2023年,湛江全年出生人口7.42万人,汕头全年出生人口6.13万人。潮汕地区、粤西地区宗族文化浓厚,非常重视子嗣的传承,“多子多福”等传统生育观念至今仍备受推崇。传统生育文化在这些地区根深蒂固,逐渐演变为稳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代代相传。
广州大学方英等学者的一项研究发现,潮汕人不仅自己严格遵守这些行为规范,还时刻向自己的子孙灌输这些观念,影响他们的行为,甚至对于其他亲朋好友、邻里乡亲有关生育的事也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常常从言语交流中体现出来,使得潮汕传统生育文化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得到巩固与传承。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屡屡见诸各地媒介的“高额”“天价”彩礼问题在广东却不是社会热点。比较典型的如粤西农村,彩礼没有因为婚姻市场的波动发生异化从而成为年轻人婚姻的绊脚石。粤西是广东省西部地区的简称,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三个地级市。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刘勤教授指出,粤西农村的彩礼水平与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呈现负相关关系。它与珠三角乡村彩礼水平总体持平,未显著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等外部因素影响,彩礼水平稳定保持在相对低额的区域行列。
腾讯新闻谷雨数据发布的《2020年国人彩礼调查》显示,全国彩礼平均值为6.9万元。暨南大学2020年开展的“广东千村调查”数据显示,广东农村平均彩礼水平为2.66万元,嫁妆平均价格为1.46万元。
董玉整分析,潮汕、粤西地区家庭观念强、重视代际传承的婚育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当地的高出生率。同时,其在婚姻观念上相对开放,对彩礼要求较低,这也降低了年轻人结婚的经济压力。这种轻松的婚姻模式,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和人口数量的增长。最终,强大的“家文化”理念与国家婚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相互融合,形成了以尊重婚育社会价值为基础的新型婚育文化。
未来广东人口发展形势瞻望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在经济增长持续向好、消费回暖复苏背景下,广东的人口集聚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人口规模有望维持增长态势。
董玉整分析,广东人口年龄结构虽不断老化,但仍较为年轻,尚处在较低程度的老龄化阶段。总体来看,人口大规模流入,尤其是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的流入,使得广东人口老龄化进程相比其他省份明显放缓,仍处于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时期。流动人口对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巨大,不仅降低常住人口老龄化水平,还有效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
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和稳定人口规模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董玉整认为,要健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加快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科学务实、均衡可持续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等成本,释放生育政策潜力,加快建设“生育友好省”,培养人口增长的内生动力,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来说,一是完善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等政策和产假、护理假制度,落实政府、用人单位、个人等多方责任。二是加强经济支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完善和落实保险、教育、住房等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三是健全婴幼儿照护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对家庭照护和社区服务的支持指导,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加快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五是倡导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观,重视家庭建设,推进婚俗改革。
同时,要构建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统筹解决各年龄段的就业问题。着力促进供需匹配,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稳定重点群体劳动参与率,增加全社会劳动力有效供给。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帮助农民工安心进城、稳定就业,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人口结构。最终,加快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