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严少卫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近日,2024年京津冀养老协同专题工作组联席会第二次会议在河北省廊坊市举行。随着京津冀养老服务的协同发展,越来越多生活在大城市的老年人选择离开原先的居住地,搬到环境良好、生活成本较低的邻近市县跨城养老。户籍在京津,常住在河北的跨城养老正成为不少老年人的新选择。
选择: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可
在朋友眼里,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徐女士“人很好”。退休8年来,她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时而约着亲戚朋友去近郊到境外游玩,时而学点乐器、练个字画。“可我这个人受不了累,一累就学不好,一学不好就拉倒了。”徐女士说。
即便现在日子过得很充实,可提起未来的养老生活,63岁的徐女士跟先生商量后还是想着,在没有帮子女带孙辈的压力下,趁着身体素质还不错的时候去养老机构养老,“早点儿去可以跟大家熟一些”。
这个想法萌生,源于徐女士两年前的一次选择。徐女士的母亲是位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经常在外面走着走着就忘了回家的路”。老人90来岁了,平时吃穿都是将就,又不愿意请保姆,时间长了生活质量就没有了。徐女士坚持照看几个月后感到,“压力实在太大了”。她说:“毕竟我也是60多岁的人了,又有基础病,照顾起来真的很吃力。”
在与弟弟沟通后,徐女士姐弟俩决定把老人送到养老院。经朋友推荐,一番考察后他们选择了河北省廊坊市一家社会福利院开设的养老机构。
她说,看中这里,一是养老院管理正规、干净卫生;二是价格不贵,离北京也近。“出京后,再有10公里左右就到了。”徐女士说,现在她和弟弟每周轮流去探望老人。
在她看来,入住养老机构后,老太太的一日三餐有专人管了,每天还有工作人员叮嘱着按时吃药,“帮咱们解决了大问题,我很满意”。
办理入住时,徐女士还从养老机构得知,北京市西城区有一项政策,对异地养老的户籍老人每个月给予600元补贴。“北京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异地养老,我觉得很不错。”徐女士说。
老人入住后的一次意外进一步加深了徐女士对这家养老机构的认可。去年10月的一天晚上,徐女士的母亲在睡觉前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恰巧赶上了正在巡查的养老院管理人员。
发现老人摔伤后,管理人员第一时间跟徐女士联系,商量治疗的事宜。“我觉得人家挺负责的,房间都已经熄灯了还在巡查。”徐女士说,这让她很感动。
匆匆赶到养老院,徐女士赶紧把老人送到了当地一家三甲医院。“起初,我还有点拿不准,担心的医疗水平是否跟得上,不断催着给老人做一个全面的检查。”徐女士说,事后的诊断报告表明,老人“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这也证实医生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
趋势: 协同发展回应市场需求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北京作为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城市之一,截至2023年底,北京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49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22.6%。而在天津,2023年底60岁以上的常住老年人口数量达到了340万,占总人口的24.93%。按照我国已经呈现的“9073”养老格局,即有3%的老人会选择机构养老。由此推算,京津两地约有25万老人会选择机构养老,并且这一数据还会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加。但由于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结构失衡、老年人“买不到”“买不起”养老服务等因素,北京、天津两地养老机构较难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养老问题。可见,京津两地老年人到河北“就近康养”的市场需求非常大。
其实,早在2016年,北京、天津、河北就启动了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试点。今年3月,三地民政部门也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在天津、河北建设养老机构,优先定向接收北京核心区户籍老年人。而徐女士母亲申请的每月600元的异地养老补贴就来自北京市西城区关于西城区户籍老年人入住天津、河北等协同发展区域养老机构的一项规定。
据了解,随着京津养老服务项目向河北具备条件的地区延伸布局,河北省已构建了环京6市24县养老核心区;秦皇岛、唐山、石家庄高铁1小时养老服务圈;燕山、太行山、沿海康养休闲产业带的“一区一圈一带”康养产业发展格局。有信息显示,目前入住河北、天津养老机构的北京籍老年人已达5264人。
从河北的角度看,“打造京畿福地、老有颐养的乐享河北”是河北省谋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8个河北场景之一,也是该省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北京、发展自身的重要抓手。2023年3月,河北省政府发布的《加快建设京畿福地、老有颐养的乐享河北行动方案(2023—2027年)》就提出,到2027年, 康养产业实现集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打造一批百亿元级的产业集群。
目前,河北省正以环首都14个县(市、区)为重点,着力布局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业。截至2023年4月,河北省环首都地区协同养老项目达112个,总投资1336亿元,建成大型医养机构82家、医养结合机构19家,“京畿福地,乐享河北”的场景正逐步演变为实景。
解析: 区域一体化提供更多便利
跨城养老,在均衡配置区域养老资源的同时,对准备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也是一个很好的回应。专家认为,近年来,京津冀等区域协同发展让跨城养老更加便利。离京“不离家”的情况下,远离大城市的喧嚣,享受小城新鲜的空气,成为更多大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选择。
悄然兴起的跨城养老,最让老年人看重的究竟是什么?有专家分析,跨城养老主要考虑的除了环境的舒适度,还有生活的性价比、异地就医更加便捷以及交通设施的完善等。
有研究发现,河北与北京接壤的14个县(市、区)大多拥有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其中,仅4A级以上旅游景区就有16个,这些地方也成为众多北京老年人就近养老的首选区域。
在医疗上,自2023年4月1日起,京津冀参保人员在区域内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无须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实现“一卡通行”,基本实现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诸多软硬件的升级,为环首都地区发展医养结合康养产业提供了空间便捷转换和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的现实条件。
交通的便捷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化,高铁在2022年底便已覆盖京津冀所有地级市。截至2023年末,京津冀地区高铁总里程达到2576公里,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已基本形成。而在环首都14个县(市、区)中,除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外,其他13个县(市、区)到北京的自驾时间均不超过1.5小时。
当下,“银发一族”的养老需求正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趋势。业内人士指出,老人选择跨城养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同样的价格能够购买到更好的服务。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接受采访时,徐女士也向记者透露,除了基本的生活照料,她特别在意能否在养老机构通过参加各类文娱活动,享受到更多人文关怀。在她看来,一个有温度、有尊严的享老生活是自己十分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