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1929","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四川绵阳:打出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3-12-08 09:44:45","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特约记者 喻文苏 11月21日,由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组织的“委市共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市”采访活动,走进绵阳市。绵阳市建立“委市共建”运行机制,以政策、项目、资金为纽带,整合省、市、县三级资源,重点围绕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等方面,打造医疗人才高地,引领...
  □特约记者 喻文苏

  11月21日,由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组织的“委市共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市”采访活动,走进绵阳市。绵阳市建立“委市共建”运行机制,以政策、项目、资金为纽带,整合省、市、县三级资源,重点围绕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等方面,打造医疗人才高地,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学科建设跑出加速度

  “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二所的研发能力,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共同聚焦核医学,携手打造全国唯一的核医学治疗专科医院。”11月21日,谈及“委市共建”的最新进展,绵阳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周良学信心满满。

  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在“委市共建”任务清单中有两项重点任务:探索建设质子重离子医院,打造国内一流的核技术相关药物及诊疗设备研发、生产、临床一体化平台;搭建以国家卫生健康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的科研和成果转化平台。

  2021年,绵阳市中心医院牵头联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科研单位,获批国家卫生健康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经过近两年的建设,该重点实验室已在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做药物研发必定伴随着高投入,不仅是资金投入,还有人才投入。目前,在省、市卫生健康委的协调帮助下,医院在人才引进方面为实验室设置了专项名额,以推进实验室发展,特别是放射性药物的研发。”绵阳市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小安介绍,实验室今年引进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的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石明松等3人,建立起小分子靶向放射性药物团队,进行靶向核素药物研发。

  这是绵阳市中心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一个缩影。自筹建运行以来,该院国家卫生健康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始终重视“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平台留人”,为绵阳留住了一批像李小安一样集临床、科教、管理经验于一身的医疗专家。

  留住更多“健康守门人”

  “不仅发展了新技术,还找到了干事业的平台,工作很有干劲。”绵阳市游仙区石马中心卫生院副院长黄新介绍,不久前,他带领当地医生团队开展了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手术,促进了基层医疗水平提升。

  为破解基层医疗人才匮乏难题,绵阳市近年来通过构建“引育留用”一体化引才用才体系,聚焦精准引才、精心育才、精细用才3个维度,不断增强对高层次卫生人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让更多医疗人才在基层留下来。

  游仙区近年来将一批专业技术过硬、业务水平精湛的年轻人才提拔到医院管理岗位上。2023年,该区选派110多名骨干医师到上级医院进修。游仙区卫生健康局党组副书记范刚介绍,游仙区推进岗编适度分离改革,将编制和岗位统筹到全区集中管理使用,让需要人才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编可用,让符合晋升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有岗可聘,打破部分医疗机构编制空置和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晋升无门的困局。该区已有81名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从中受益。

  筑巢引凤吸纳人才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是一所综合医院,在开设的大内科、大外科、精神大科、门诊大科中,精神医学科、老年医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该院积极筑巢引凤,一方面,打造优美环境,提供广阔职业平台,提升学历培训、外出进修、国外研修相关待遇,激发医务人员自我成才的热情;另一方面,通过情感关爱、兴趣培育、物质精神激励等方式留住人才,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搭建人才上升通道等方式用好人才。

  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来到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硕士生导师黄明金副主任医师,坦言自己是“之前不想来,而今不想走”。他说,绵阳这座求才爱才的城市,把当年引才用才的诚意化为现实。

  3年来,黄明金先后担任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大科副主任、科技科主任、精神大科主任,全面主持精神医学的医教研工作,在岗位上一展所长。“在绵阳工作的这几年,能感受到绵阳这座城市对人才的包容、投入、关怀和扶持。在这里工作,我感觉自己发展空间很大,信心很足。”黄明金说。

  绵阳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李晓林说,绵阳市正在扎实推进“高端人才聚集、骨干人才提能、基层人才补短”三大工程,通过“人才兴”助推“事业兴”。2023年,该市卫生健康系统签约引进博士21名、硕士300余名,同时通过远程查房、定期坐诊、参与教学科研等方式,促进高水平人才、高质量技术、高层次医疗资源全面共享。该市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打出“引育留用”组合拳,为加快建设成渝医疗副中心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