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街道雨花邻里荟生活中心新型婚育文化主题宣传墙上,张贴着一幅名为《幸福的一家》的手绘画。严少卫摄
■本报记者/严少卫 杨利春 通讯员/刘雯
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市计生协紧紧围绕生育友好型城市建设,切实加强宣传、做好服务,广泛开展新型婚育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引导更多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编者
一个理念
又是一个冬阳灿烂的周五,斑驳树影投到毗邻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雨花邻里荟生活中心。就像北京人喜欢喝豆汁,生活在周边的南京人,更偏爱吃馄饨。以往,这里有不少诸如“汪家小馆”那样主营馄饨的烟火气旺盛、环境却一般的“苍蝇小馆”。
为进一步优化“家门口”的服务,2020年,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街道在雨花台区卫生健康委、区计生协的指导下,打造了环境幽雅温馨、价格“接地气”的雨花邻里荟生活中心。
“以前有的功能设施现在升级了,此外还增加了新型婚育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雨花街道宣传委员徐嘉嘉表示。
在徐嘉嘉看来,雨花街道的新型婚育文化建设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不仅仅针对年轻人,还有他们的父母等家人。
建成于1986年的雨花街道能仁里社区,是南京市首批商品房小区之一。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在这里拥有一套房是不少人的梦想。
然而,在历经近40年的风雨后,当年的明星小区现在变成了老旧小区,小区的许多“土著”也变成了老年人。“我们这儿8400多名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超过2600人。估算下来,能仁里社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超过30%。”徐嘉嘉介绍,这些人对婚礼习俗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子女。
能仁里社区党委书记吕燕告诉记者,南京市作为一个副省级城市,高价彩礼在这里并不多见。以能仁里社区为例,在这儿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从小受男女平等、重视家庭等观念熏陶,在谈婚论嫁时对彩礼等婚嫁礼俗看得不是特别重,他们眼中的婚礼更像是父母的社交场。可他们的父母却觉得,自己孩子的婚礼是对亲朋好友的一种宣告,理应大办一场。“在此背景下,我们在做婚育文化工作时,一个切入点便是先跟社区里的老年人沟通,借助社区平时开展的各项活动,不断尝试转变他们的婚育观念。”吕燕说。
一张照片
雨花邻里荟生活中心办公楼1至3层为商业便民中心,4至6层为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中心办公楼6层的新型婚育文化主题宣传墙上,一张金婚夫妇在新人婚礼上给新人送祝福的照片吸引了记者驻足。
照片的背后体现的是雨花街道工作人员的精心设计。徐嘉嘉告诉记者,邀请家庭美满、子女孝顺的金婚银婚夫妇在新人婚礼当天送上祝福,是他们特意安排的。
她还介绍,为让更多适龄青年听见“幸福来敲门”,雨花街道每年都会举办几次青年联谊活动。活动中的一个有趣环节就是让社区的老年夫妇向参加活动的年轻人讲述他们的婚恋故事,用真实案例引导年轻人认识婚育的价值,激发他们对婚姻生活的向往。
徐嘉嘉觉得,当下,部分年轻人婚育意愿不高除了客观原因外,更多是婚育观念出现了些许偏差。工作中,徐嘉嘉一直在提倡,婚姻最美的样子不是陪相爱的人游山玩水,而是在变老后陪伴对方、照顾对方。
经过一段时间的倡导,群众观念在悄然发生变化。一次偶然的机会,徐嘉嘉发现,一对参加过联谊活动并牵手成功的新人在拍婚纱照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画面近处一对新人幸福依偎,远处一对老人不经意间牵手路过。由此可见这对新人对婚姻生活的向往。徐嘉嘉表示,要让年轻人看得见婚姻生活的美好。
据了解,早在2022年,南京市就被中国计生协确定为全国首批新型婚育文化建设试点项目城市。对于新型婚育文化的构建,南京市计生协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翟国庆认为,要实实在在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接受相关婚育服务。
为此,雨花街道还在雨花邻里荟生活中心积极开展亲子活动,建成独立空间运营的少儿图书室,极大地丰富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
一次手工
从2015年至今,南京市已连续十年在雨花台烈士陵园举行新婚夫妇向革命烈士献花活动,以表达对革命烈士的崇敬和缅怀,抒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住在能仁里社区的小王与小曾夫妇就曾在雨花台烈士陵园参加过献花活动。今年,夫妻俩迎来了“幸福升级”——有了自己的孩子。
二人的结缘还得从3年前雨花街道举办的一次联谊活动说起。徐嘉嘉清楚地记得,当天活动中,原先并不“来电”的两人在共建家园的手工环节中,迅速熟悉起来。进一步交流后发现,两人对“家”的构建与认知出奇地一致。同时,细心的小曾在小王身上看到了担当与体贴。有了基本了解后,两人便开始了交往。
徐嘉嘉告诉记者,在雨花街道,有的社区与团组织联系多,有的社区跟高校联系多,还有的社区挨着大型企业,每次开展活动,各个社区都会把辖区有恋爱期待青年的资料汇总到街道,再根据自己的特色开展联谊活动。
徐嘉嘉说,有了雨花街道对参加活动青年身份信息的“官方认证”,在保证信息真实可靠的基础上,职业不同、年龄相近的年轻人可以坦诚地在活动中尽情展现他们的个性和才华。
一项调查
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有两个女儿的郭先生正跟爱人商量着是否再要个孩子。“男孩女孩都可以,只要健康就行。”经过沟通,郭先生的父母也表示,如果未来需要,他们肯定会帮着带。
在良好家教家风熏陶下长大的郭先生觉得,孩子成人远比成才来得重要。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在与吕燕的交谈中,郭先生得知,能仁里社区还可以为辖区孕产妇提供预约产检等优生优育服务。
对于提升生育意愿,徐嘉嘉认为,关键还是要更新人们的认知。
南京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南京邮电大学一项针对南京居民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研究表明,女性的生育意愿与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原生家庭、月收入以及生活所在地均有显著关系,其中“处于合适的生育年龄、身体条件允许”是受访女性愿意再生育的最重要的原因。
对于年轻人生育意愿不高的现象,翟国庆认为,应从降低婚育成本、提高年轻人对生育价值和意义的认知等方面着手。对此,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和市计生协一直致力于帮助年轻人树立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扣好“第一粒扣子”。
一家之言
过去一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健一直在研究婚育文化。她表示,当下构建新型婚育文化正受到各界广泛重视,但什么是新型婚育文化、它包括哪些具体内涵,以及新型婚育文化的界定与特征等基本问题还缺乏共识。
近日,在南京市召开的江苏省人口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宋健表示,在国际经验里,婚育文化的建设主要分为性别平等、尊重生育、重视家庭三个方面,各地在构建新型婚育文化中,除了经济、时间、服务等“硬”的支持,还应包括“软”的观念改变。
宋健研究认为,婚育文化涵盖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认知和实践两个维度。在这样的一个视角里,婚育制度、婚育习俗、婚育观念和婚育行为共同构成了婚育文化。
就宏观层面而言,认知维度指在特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普遍存在的婚育制度,即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婚育标准或规则,如法律制度等;实践维度指在特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普遍遵循的婚育习俗,即社会成员自然形成和传承的婚育行为模式或生活方式。
就微观层面而言,认知维度指个体或特定人群的婚育观念,即其对婚姻和生育的态度、期望和选择等;实践维度指个体或特定人群的婚育行为,即其是否婚育、何时婚育、婚姻匹配情况、婚育的次数、婚育的间隔等。
观察时代变迁中的婚育文化后,宋健认为,当下,我国婚育文化的内在机制已悄然改变。在宏观层面,国家正加大力度,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在微观层面,应缓解青年群体的生育、养育压力。在地方实践中,要不断更新婚育的习俗、观念和行为等,营造生育友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