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0220","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家长“追高”要科学不要盲目","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1-08 10:39:40","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image/20250108104345_21184.jpg"}
■ 本报记者/牛煜辉 孩子的身高是家长们关心的话题,每年寒暑假,是各大医院“身高门诊”就诊高峰期,会迎来不少被身高问题困扰的家长和孩子。在今年寒假即将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身高管理相关专家。专家表示,通过科学手段,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最佳的成长方案,可...

  

■ 本报记者/牛煜辉

  孩子的身高是家长们关心的话题,每年寒暑假,是各大医院“身高门诊”就诊高峰期,会迎来不少被身高问题困扰的家长和孩子。在今年寒假即将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身高管理相关专家。专家表示,通过科学手段,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最佳的成长方案,可以最大限度释放他们的生长潜力,家长无须盲目追高。
  家长期望孩子长得更高
  近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航材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身高门诊,一拿到女儿的生长发育评估报告,曾先生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眼睛开始“抓取”报告上的每一项指标。
  曾先生身高171厘米,他的爱人身高158厘米。因为觉得自己和爱人身高“都没优势”,担心女儿长不高,曾先生从女儿4岁开始,就定期带孩子看身高管理门诊。
  现实生活中,像曾先生这样,希望孩子长得更高的家长不在少数。近日,中国儿童青少年基金会联合相关机构发布了一项关于儿童身高现状的报告。报告面向全国340个城市4053位妈妈开展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家长对孩子身高有过高期待,77%的孩子当前身高水平低于家长期望身高,现实与期望之间落差明显。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身高也在增长,家长希望孩子长得高一些也是人之常情。” 一位三甲医院的身高管理专家表示,但身高管理讲究科学,家长不要盲目追高。
  发表在《现代预防医学》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指出,近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各时间段内年龄段的身高、体重和BMI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一项包括200个国家和地区的汇总分析显示,1985—2019年,我国5~19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增幅男生第一、女生第三,19岁男女生分别增长3.5厘米、2.3厘米。
  在此次中国儿童青少年基金会联合相关机构开展的调研中,家长对孩子的平均期望身高,男孩达到180厘米,女孩达到169厘米;而本次调研16~17岁孩子的实际平均身高,男孩为171厘米,女孩为161.9厘米。近六成孩子在遗传身高上未拿到满分。
  原春青是内分泌专业的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和医疗管理近40年,2017年,她领衔组建了航空总医院身高管理门诊。除了在航空总医院出门诊,作为下沉专家,原春青每周还要到航材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诊。原春青介绍,遗传身高也叫作靶身高,计算方法为,男孩身高等于父亲身高加母亲身高再加13的和再除以2,女孩身高为父亲身高加母亲身高减13再除以2,单位都是厘米,计算结果上下有6.5厘米的波动。
  原春青表示,影响儿童身高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对身高的影响约占70%,后天的环境因素,包括饮食、运动、睡眠、心理健康等的影响,则约占30%。
  “虽然30%看似有限,但环境因素在儿童身高的发育过程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原春青表示,通过科学管理和个性化干预,可以充分发掘孩子在这个30%的后天机会窗口中的生长潜力,促进身高增长。家长无须在孩子身高上有过多焦虑。
科学干预很重要
  曾先生女儿的此次生长发育评估报告显示,虽然小姑娘刚刚10岁3个月,但身高已达到了152厘米。按照“中国2~18岁女童身高体重百位曲线图”,曾先生女儿的身高已经超越了93%的同龄女孩。但同时,曾先生女儿发育评价报告显示,她的骨龄已经达到11岁7个月,属于发育提前。
  “这提示有身高发育提前结束的风险。”原春青介绍,人体的长高是骨骼延长的过程,骨骼生长的根本原因是骨骼“生长板”软骨细胞的不断增殖骨化使骨骼延长。但“生长板”软骨细胞的增殖并不是一直持续的,一般女孩骨龄在14岁、男孩骨龄在16岁时,“生长板”软骨细胞就基本停止增殖,骺软骨几乎完全被骨组织取代,身高的增长基本停止。
  “通过监测孩子的骨龄、体重、身高增长速度等生理指标,可以更精确地判断其生长潜力和实际发育进程。”原春青介绍,骨龄监测尤为重要,因为骨龄提前或滞后过多意味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存在异常,需积极寻找原因并及时纠正,避免可能的生长障碍或提前停止身高增长的风险。
  在没有到身高管理门诊问诊之前,曾先生的女儿是一个特别胖的小姑娘,骨龄已经超前。医生告诉曾先生,想要孩子长高,一定要控制好孩子体重。“肥胖是身高增长的大敌,肥胖会显著增加性早熟的风险,而性早熟将导致骨骺线提前闭合,进而影响孩子的身高。”原春青表示。
  看完身高管理门诊之后,曾先生一家开始有意识地控制孩子体重,孩子体重指数逐渐达到正常水平,并稳定下来。曾先生的女儿此次生长发育评估显示,虽然骨龄仍偏大,但比起未干预之前,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医生预测,按照目前情况保持下去,曾先生的女儿身高最终能长到162.9厘米,比遗传身高高出约5厘米。
  “科学评估、制定个性化的身高管理方案,能够充分挖掘儿童生长潜力,促进身高增长。”原春青表示,具体而言,对于遗传条件相对较好的儿童,科学的身高管理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利用后天因素,实现更为理想的身高增长。对于遗传条件相对较差的儿童,科学的干预则更为重要,通过优化饮食结构、合理运动、保证足够睡眠等手段,帮助儿童获得最大的身高增长空间。对于确诊为矮小症、性早熟的儿童,在优化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辅以医学治疗,可以帮助他们更接近理想身高。
  原春青表示,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状态也是影响身高发育的重要因素。长期情绪不稳定或心理压力过大可能会影响孩子分泌生长激素,从而影响身高。因此,心理健康评估与心理健康问题疏导,应该成为身高管理的一部分。家长应为孩子提供一个积极的心理环境,帮助他们处理压力和情绪问题。
  激素不是想用就能用
  近日,给孩子打生长激素的话题再次升温,使用激素的安全性再次引发网友讨论。
  在2024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在被问及如何看待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长得更高,给孩子使用了生长激素时,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强调,应用生长激素,一定要经过医生专业诊治,该用的才能用,因为生长激素用不好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
  原春青介绍,生长激素是大脑垂体前叶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蛋白质,是肽类激素的一种,能刺激骨关节软骨和骨骺软骨生长。家长们经常说的“生长激素”,严格来说叫作重组人生长激素。作为替代补充治疗药物,可有效促进孩子的身高增长,并改善其全身各器官组织的生长发育。
  “生长激素的使用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前要进行严格检查,对符合适应证、无禁忌证的才可以使用,严格掌握适应证。用药期间还需要定期随访监测。”原春青表示,重组人生长激素既不是想用就用的灵丹妙药,也非洪水猛兽。
  近年来,我国儿童平均身高显著增长,但儿童生长迟缓问题仍然存在。其中矮身材的发病率约为3%。医学上的矮身材,即矮小症,是指在相似环境下,身高较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的健康人群身高均值低2个标准差或低于第3百分位。可以理解为在同地区、同年龄、同性别的孩子中随机抽取100个,由低到高排队,排在前3名的孩子就可能患有矮小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学系主任罗小平表示,儿童生长发育迟缓说明遗传功能障碍或营养不足;通过定期监测身高等生长指标,可以及早发现异常,从而进行及早治疗。中国及全球的矮身材儿童治疗中,生长激素已持续多年作为主流治疗方案,被国内外多项共识、指南广泛推荐。目前我国在生长激素的技术、生产,以及生长激素适应证、临床研究上均居世界先进水平。国内外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生长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总体安全性良好;中国已上市的包括长效在内的生长激素产品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罗小平呼吁大家重视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加强矮小症儿童的临床筛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抓住黄金治疗期;不断完善指南共识、规范诊疗培训;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家长摆脱焦虑,避免盲目追高,减少生长激素的临床不合理使用;持续跟踪真实世界临床患者,积累大样本循证数据,保障安全用药。最终实现“提升中国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水平,推动儿童健康高质量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