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吴少杰 通讯员/王蕾 杨颖娜
■ 从门诊情况看,像高血压、糖尿病等过去大家认为是随年龄增加才得的老年疾病正在逐渐年轻化,甚至有不少儿童患高血压的案例。
■ 中青年群体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主力军,更是很多家庭的顶梁柱,患上“老年病”后,会在经济上、心理上带来很大负担,对工作、家庭生活也会产生巨大影响。
■ 年轻人罹患“老年病”主要跟不良生活方式有关,提高全人群的健康知识、健康素养,预防疾病是“第一要务”。
“我还没老呢,怎么会得了帕金森病?”“医生,是不是搞错了?我孩子还在生长发育阶段,怎么会骨质疏松?”每当听到帕金森、高血压、骨质疏松等病症时,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认为,这些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疾病。近年来,很多以往只在老年群体中常见的疾病,慢慢出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身上。“老年病”逐渐年轻化,这一社会现象引发广泛关注。
“老年病”年轻化趋势不容乐观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标准:60至74岁为年轻老人,75岁及以上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如今,许多老年人特有的或常见的疾病,开始下探到60岁以下的年龄区间,并有逐渐低龄化的趋势。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是一家以神经学科和老年医学为重点的大型三甲综合医院,每天到医院看老年疾病的人络绎不绝。该院老年医学科主任李静介绍,其实医学上并不会按年龄划分疾病,只是以往一些疾病集中在老年阶段,才被人认为是“老年病”。
“从门诊情况看,像高血压、糖尿病等过去大家认为是随年龄增加才得的老年疾病正在逐渐年轻化,甚至有不少儿童患高血压的案例。”李静从医已经20多年,他说:“印象中20年前,门诊也好,病房也罢,就诊患者大多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几乎看不到60岁以下人群,现今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就诊患者中,60岁以下的占将近一半。”
有李静这样感受的医生并不是个例。从医20多年的北京老年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吴玉芙表示,10年前,门诊发现患帕金森病的都是七八十岁的高龄老人,现在60岁以下的中青年患者的比例已超过十分之一,自己接诊过最年轻的患者刚满40岁。
多项调查研究报道显示,一些“老年病”正逐渐年轻化。《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15)》报告显示,20至39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粗率从1991年的4.5%增长为2015年的11%,40至59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粗率从1991年的17.4%增长为2015年的32.6%。2015年,中国成人营养与慢性病监测项目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血脂水平较2002年有所升高,其中总胆固醇从3.93上升到4.63,甘油三酯从1.12上升到1.47。
更令人揪心的是,像高血压、高血脂这些“老年病”不只存在于中老年人群,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也呈上升趋势。《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15)》报告显示,监测地区7至17岁学龄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从1991年的8.5%上升到2015年的19.2%。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发病率不断攀升,正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老年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属
说起骨质疏松,很多人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各种钙片、壮骨粉的视频广告,广告人物往往是老年人在介绍相关产品。大众认知中,骨质疏松几乎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通常而言,女性50岁以后,男性70岁以后,才是骨质疏松的高发阶段。”北京老年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耿亚辉介绍,很多人把骨质疏松当作老年人的常见病,却不知道它的患病人群正趋于年轻化。
去年,“脆皮大学生”一词在网络上爆火。比如,打个哈欠下巴脱臼了、军训踢正步把自己踢成骨折……大学生分享的受伤故事令人哭笑不得。需警惕的是,其中确实有一些是大学生骨质疏松造成的。
对此,耿亚辉表示,这与现代年轻人的不良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她曾接诊过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一次走路时脚部轻微一扭,肿痛明显,经CT检查显示为骨折。刚开始,小伙子并没有多想,但经过检查发现是原发性骨质疏松。
“原来,这名小伙子做计算机相关工作,平时几乎不喝水,喝的都是碳酸饮料、咖啡等,经常高糖、高脂、高钠饮食,且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也缺乏日照。”耿亚辉表示,不只是上班族,现在不少大学生、中小学生也存在这样的不良习惯,导致骨量减少,进而引发骨质疏松。
像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这些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息息相关的老年疾病,年轻人罹患已经不是新鲜事。2023年1月,宣武医院神经疾病高创中心贾建平教授团队就发现并报道了一例19岁就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改写了世界上对该病发病年龄的认知。
“老年病”年轻化危害巨大
“老年病”,老年得,这是大众固有的认知。如果年轻人罹患“老年病”,对于患者来说,将带来巨大冲击。
吴玉芙回想起那些四五十岁的患者被告知确诊帕金森疾病时的情形,仍然历历在目。“先是震惊,觉得不可思议,然后是害怕、迷茫,整个人表现出焦虑、沮丧,情绪低落。”吴玉芙说,对年轻人来说,帕金森病将极大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
吴玉芙表示,帕金森患者药物费用平均下来每月至少几百元,即使年轻人承担得起,但这是一项长期花费,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开支。更别提疾病进展到中晚期,联合用药较多,且国产药品较少,大部分都是进口药,花费将大大增多。“主要是,这对年轻人的心理冲击很大。一听说不能治愈,且需要终身服药,很多中青年患者的精气神一下子就没了。”
如前文所述,“老年病”多是器官功能退行性疾病,就像衰老一样无法治愈,不可逆转。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等疾病都是终身疾病,只能长期通过药物干预,维持状态。中青年群体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主力军,更是很多家庭的顶梁柱,患上“老年病”后,会在经济上、心理上带来很大负担,对工作、家庭生活也会产生巨大影响。
李静分享了这样一个病例。一位不到40岁的男性张某,因胸痛到医院就医,诊断是心梗。“当时,他爱人就在旁边,看此情景一下就瘫倒在地上了。张某最终被抢救了回来。事后我们询问他爱人当时的情况时,他爱人回答说,当时就是脑子一片空白,感觉天要塌了,因为家里有老人,还有小孩,要是丈夫没了,他们的家庭就垮了。”李静说,现在中青年群体大多上有老、下有小,一旦患上“老年病”,不但自己的工作生活受影响,还可能影响整个家庭乃至几个家庭。
老年疾病的高发以及逐渐年轻化的趋势,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2020年中国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总人次为2428.83万人次,住院总费用合计为2709亿元,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预防疾病是“第一要务”
如何抑制“老年病”年轻化的趋势?李静表示,除先天性的遗传因素,年轻人罹患“老年病”的主要原因还跟不良生活方式有关,提高全人群的健康知识、健康素养水平,预防疾病是“第一要务”,这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公民个人共同努力。
为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转变,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国家相继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政府层面公信力高,应主导健康知识的普及、健康行动的推广,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群众树立起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李静表示,医务人员应发挥主力军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健康科普行动中来。
许多医务人员已经先行一步,积极投身健康科普。吴玉芙从2019年开始进行帕金森病的科普教育,至今已在报纸杂志、医院微信公众号、社交媒体发布科普作品100多篇,并多次受邀参加电视台的健康科普栏目,累计受众达几十万人次。“不仅病人及其家属对帕金森病有了一定了解,许多外地的群众看到科普作品后,还专门打电话来询问相关知识。”吴玉芙表示,通过健康科普可以有效提高大家的防病治病意识。
李静所在的老年医学科也有专门的公众号、视频号,不定期发布关于老年疾病的科普信息。除加强对病人的宣教外,老年医学科还与社区联动,经常性组织医务人员深入基层社区开展健康讲座和义诊,对老年疾病防治知识进行宣传。
李静表示,除了政府和医疗机构外,其他的社会组织也应担负起相应健康责任。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健康状态,可以将高血压、高血脂等儿童青少年可能罹患的疾病纳入常规体检。企业应促进员工的职业健康,落实健康管理制度。公民个人也要加强自身健康管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健康问题及时就医。通过多方合力,最终实现年轻群体不得病、少得病、慢得病,抑制或延缓“老年病”年轻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