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8568","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防线筑基 解地贫之痛","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4-10-24 12:15:22","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本报记者/何贤 通讯员/刘银银
■“孩子很长时间都在家养病,抵抗力差,感冒住院更是家常便饭,我很心疼孩子,也怨恨自己。”邢娜说,自己和爱人都是农民,看到孩子遭罪,身为父母的他们很懊悔自己为何不早进行基因检测。
■邢娜告诉记者,自从孩子们生病后,她就一心扑在照顾孩子上,爱人打一些零工,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每到该去输血的日子,便成了他们最难的时刻。
■“等姐姐好了,我准备让弟弟也过来治疗。”邢娜盘算着新一年的计划。如今,思思在经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病情平稳,迎接她的将是健康美丽的人生。
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出生缺陷防治重点疾病。资料显示,假如地贫患儿存活到50岁,其治疗总费用需要400万至700万元。因此,地贫患儿常被称为“百万宝贝”。
地贫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10个省份发病率较高。近年来,海南省地贫防控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新增重型地贫患者明显减少。一道道地贫防线,正从根本上避免新的不幸发生。
“迟到”的基因检测
正午时分,窗外下了一场阵雨,椰林飘摇,雾气缭绕。邢娜站在窗前,呆呆地看了会儿雨,即刻便缓过神来,将女儿思思的饭菜和碗筷熟练地分装在两个布袋里,再放进高压锅中灭菌。
“女儿终于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住院一个月零四天了,现在是为出仓做准备的关键时期,无菌食物必须到位。”邢娜一边忙碌一边说道。
邢娜是两名重型地贫患儿的母亲,思思跟弟弟分别在2岁、1岁左右时开始发病,从那时起,看病便成了这个家的主旋律。
海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王谷云介绍,地中海贫血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珠蛋白合成减少或不能合成、血红蛋白组成成分改变,继而引发的慢性溶血性贫血。根据珠蛋白基因缺陷的类型不同,地贫主要分成α-地贫和β-地贫;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地贫又可分为轻型、中间型和重型。
思思和弟弟均被诊断为重型β-地贫患儿。王谷云表示,轻型、中间型地贫患儿有机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而重型地贫患儿要活下来,都要依靠输血来维持。
思思自确诊时起,便开始了输血治疗,她的身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针眼,皮肤青一块、紫一块。因为生病,她很自卑,在学校也没有朋友。
“孩子很长时间都在家养病,抵抗力差,感冒住院更是家常便饭,我很心疼孩子,也怨恨自己。”邢娜说,自己和爱人都是普通农民,看到孩子遭罪,身为父母的他们很懊悔自己为何不早进行基因检测。“以前我们不知道这个病,直到孩子们确诊,我和孩子他爸才去检查,我们俩都是地贫基因携带者。”邢娜说。
王谷云介绍,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拥有两组正常的珠蛋白基因,一组遗传自父亲,另一组遗传自母亲。假如父母染色体上都携带同型异常基因,后代有25%的可能患上重型地贫。
显然,地贫基因携带者并不在少数。《中国地中海贫血蓝皮书(2020)》数据显示,全球的地贫基因携带者约有3.45亿人,而国内地贫基因携带者约有3000万人,重型和中间型患者人数约有30万。海南作为地贫高发区之一,人口地贫基因携带者比例约为20%。
“重型地贫患儿并不罕见,也不遥远。”王谷云认为,在地贫高发地区开展育龄人群婚前、孕前与产前早期广泛的地贫筛查,通过医学干预措施阻止重型地贫儿出生是有效防控地贫的措施。
年龄最大的手术患儿
与后天形成的营养性贫血不同,地贫很难通过药物、食物改善。王谷云第一次见到思思时,由于长期贫血,她面色灰白、身体瘦弱,发育也落后于同龄人。
重型地贫患儿需要长期输血,但长期输血会使铁元素越来越多地沉积在肝、脾等器官内,造成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地贫患儿接受输血近10次就要开始进行祛铁治疗。
在医院,每天都有不少和思思一样的地贫患儿前来输血、祛铁,看着有气无力的孩子,家长们的眼里充满了焦虑和无奈。
王谷云表示,对重症地贫的治疗,因成功率高,治疗效果较好,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的唯一办法。“移植前至少足量输血、规范化祛铁半年,才有可能接受移植。”
然而,规律的治疗就意味着高额的治疗费。
造血干细胞移植平均医疗费用是40万~50万元,不少普通家庭对此望而却步。“7年前,我们已经找到了配型成功的供体,但当时没有钱。”邢娜告诉记者,自从孩子们生病后,她就一心扑在照顾孩子上,爱人打一些零工,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每到该去输血的日子,便成了他们最难的时刻。
重症地贫患儿接受移植手术的最佳年龄是3至6岁。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思思的治疗一拖再拖,直到16岁才进行了移植,是目前海南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型地贫患儿中,年龄最大的一个。
“血红蛋白掉下来,就必须去输血。”邢娜说,“3岁前,孩子只需要每个月到医院输血一次,也不用吃祛铁药物,费用家里还能勉强承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身体用血量增多,每个月需要输2~3次血,同时还要吃药,并且孩子越来越大,需要的费用会更多。”此外,多数地贫患儿家庭除了要承受沉重的经济压力外,还经常面临无血可输的境况。
王谷云提到,输血是重型地贫患儿重要的支持性治疗手段。然而,从长远来看,减少输血频次,甚至是摆脱输血,患者才有可能实现高质量的生活。
在小文眼里看到了笑意
2017年,5岁半的重型β-地贫患儿小文,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被妈妈抱着走出移植病房。小文虽然戴着口罩,但他眼睛里满是笑意。这是海南首例重型地中海贫血移植患者。自此,该省在根治地中海贫血的路上走出重要的一步。
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处处长贾国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在出生缺陷的干预上我们很被动,通常是孩子出生被检出有缺陷,家长带孩子来医院就诊,我们再给予相应治疗。这是不行的,我们必须把防控的关口前移。”
实际上,地贫患儿的救治一直被重点关注着。近年来,海南在全省开展孕期地中海贫血筛诊项目,2020年至2022年,全省累计为27.69万对夫妇免费提供地中海贫血初筛服务及后续诊断服务,全省重型地中海贫血胎儿出生率由2019年的1.54/10000降至2022年的0.5/10000。
贾国华介绍,目前,海南建立了筛查干预一体化综合防治服务体系。地贫筛查纳入婚前、孕前和产前检查内容,在海口、儋州、琼海等多个市县试点婚育一站式服务。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为骨干,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为支撑,各部门协作的地贫防治体系逐步建立。
同时,海南还成立省级出生缺陷防治管理中心及省级产前诊断中心,建立6家产前诊断机构、24家产前筛查机构和1家海南省地方病(地中海贫血)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构筑起出生缺陷防控技术服务网络,保障群众能够及时获得筛查、诊断服务。
为做好用血及医疗保障,不断减轻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负担,海南还出台地贫患儿临床用血实施方案,保证地中海贫血患儿专血专用;将地贫患者门诊医疗费用按住院比例进行报销,实行月定额管理,住院医疗费用最高报销比例达90%;对低保对象、困难户的地贫患者实行医保扶贫政策倾斜,取消大病保险封顶线。
更令人兴奋的是,一款红细胞成熟剂于2022年在国内获批上市,在2023年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王谷云表示,新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有望减轻患者的输血负担,降低因输血导致的铁过载及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等姐姐好了,我准备让弟弟也过来治疗。”邢娜盘算着新一年的计划。如今,思思在经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病情平稳,迎接她的将是健康美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