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话│
■ 文/王恩奎(职员)
触网年龄更小、网络社交更频繁、上网“冲浪”比家长更熟练,一言不合就“开盒”、智能手表部分功能诱导沉迷、平台青少年模式体验不佳——涉及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新现象、新问题在网上引发热议。(《人民日报》)
2024年1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数量已达1.96亿。在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上升的同时,不少孩子在幼儿园甚至更早的时候便接触网络。另有调查显示,超四成未成年人是“手机重度用户”,每天上网时间超2小时。
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生活与学习的一部分。针对网络色情、暴力信息传播以及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不良现象,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守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呵护其身心健康的必然要求。对此,家庭、学校、社会需协同合作。
家庭是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家长要制定规则,合理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同时还要加强沟通,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
学校应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教学体系。通过主题班会、课程等传授网络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是学校应为可为之事。
社会也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支持。互联网企业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审核内容,健全未成年人模式等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既是责任,也显担当。政府部门需加大监管力度,严惩传播不良信息、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撑起法治“保护伞”。
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就是守护未来。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新现象、新问题,各方需携手撑起网络“安全伞”,为他们维护好网络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