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1137","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能出汗的体育课”为学生健康打底","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2-26 11:10:15","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文/孔德淇(媒体人) 在北京市中小学开学的第一天,北京市教委、市体育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围绕“加快补齐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短板”提出八条具体措施。中小学“体育八条”的发布犹如一场及时雨,为百万中小学生送上了一份珍贵的“健康大礼包...
  ■ 文/孔德淇(媒体人)
  在北京市中小学开学的第一天,北京市教委、市体育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围绕“加快补齐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短板”提出八条具体措施。中小学“体育八条”的发布犹如一场及时雨,为百万中小学生送上了一份珍贵的“健康大礼包”。其中,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的具体要求,抓住了提升学生体质的关键。
  学生体质健康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而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体育课被边缘化、“缩水”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的体育课存在“说教课”“不出汗”等尴尬情况,学生运动量不足,体质自然难以提升。如今,将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作为重点,就是要让体育课回归本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通过参与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能、锻炼意志,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落实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加强对体育课的过程性评价至关重要。对学生上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进行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运动情况,避免运动负荷过小或过大。对此,利用智慧体育技术,分类收集不同年级、性别学生的运动数据,有助于更精准地获取学生运动负荷数据。然而,在推行过程中,部分学校和体育教师可能存在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教育部门从整体层面积极推进,加强引导和监督,确保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创新体育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关键。传统的跑跳训练形式比较枯燥,让不少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针对这一问题,学校不妨成立各类运动俱乐部,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参加锻炼和比赛,甚至可以跨年级组队,增加体育锻炼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此次“体育八条”提出的“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试点,就是很好的尝试。这种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项目中尽情挥洒汗水,真正爱上体育课。
  此外,开展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班级联赛也是一大亮点。体育比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健康的竞争意识,更能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体育八条”提出的小学每班每学期不少于5场、初中不少于4场、高中不少于3场的班级联赛比赛安排,无疑会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参与体育竞技,感受体育的魅力。
  当然,在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过程中,也需要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比如,针对家长对学生运动出汗后可能感冒、身体不适的担忧,学校可以设立运动更衣室,家长为孩子准备好运动服,确保学生运动后及时更换服装。做好相关保障工作,可以有效解除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对科学运动的认识。
  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有助于形成全新的体育教学生态,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和健康生活习惯,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期待相关措施落地生根,为全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让更多学生收获健康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