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0691","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对“电子亲人”需要辩证看待","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2-05 11:16:14","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文/张玉胜(职员)
“电子亲人”是2024年网络热门话题之一,许多“电子亲人”网红博主在一年内涨粉几十万,活跃度高的“活粉”比例惊人。许多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的学者关注到这一议题,纷纷展开讨论。有实际亲人却爱看“电子亲人”,这些年轻人在看什么?他们想要获得什么?(《中国青年报》)
“电子亲人”是指网上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长辈身份为人设的社交账号。此类视频博主或是分享生活、教授技能,或是允许网友将他们作为倾诉对象,以此实现情感互动。从“电子亲人”流行的现象中,可以看出虚拟陪伴服务是近年来许多年轻人找寻心灵慰藉的新兴手段。通过“电子亲人”网络社交账号,视频博主可以让年轻人获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般的呵护与关爱,并让年轻人从共享生活经历、学习技能及情感互动中收获情绪价值。他们一句“今天开心吗”或“孩子,今天妈妈教你”就可让年轻人“破防”或“撒娇”,从而打开心扉、倾诉心声。不过,“电子亲人”终究不是真正的亲人,年轻人过度依赖“电子亲人”恐怕不利于人格成长。因此,对于“电子亲人”流行的现象,还应理性和辩证看待。
浏览“电子亲人”网络社交账号,不难发现其共性特点,即温柔而坚定的爱、无微不至的呵护、平等的态度等。“电子亲人”的积极效应不言而喻。一些年轻人迷恋“电子亲人”,就是想借此消解胸中块垒。比如,有的年轻人,家人长期不在身边,追“电子亲人”仿佛看到家人日常;有的年轻人,原生家庭存在缺陷或不足,借“电子亲人”可描摹出理想亲情模样;有的年轻人,家庭失去重要亲人,借“电子亲人”可以填补亲情缺口。
然而,年轻人虽可享受“电子亲人”的关爱呵护,且有“倾听”“跳过”“快进”或“远离”的自由选项,但此关系却是虚拟和短暂的,且呈现出单向和静态的特点。而现实中的血缘亲情是真实和动态的。这是因为,真正的亲情,既根基于无法割舍的血脉联系,又是在两代人相互理解、彼此关爱、共同调整中磨合出来的。正因亲情温暖得来不易,才显其珍贵。反观“电子亲人”,属于年轻人把对亲人的情感不自觉地迁移、投射到视频博主的“移情”,其本身并不是真正的亲情。那种理想中的亲情关系也并非真实的生活状态。
辩证看待“电子亲人”,才能让人们既认可其精神慰藉的正向功效,又避免过度依赖和沉迷。再好的“电子亲人”,也终究不敌真实的亲情拥抱;割舍不断的亲情牵挂,才是持久和真正的幸福源泉。对于年轻人来说,需要尝试理解长辈,包容现实亲情中的不完美。同时,对于长辈来说,也不妨参考“电子亲人”好的做法,如从中学习沟通的技巧等。只要两代人都有心经营亲情、增进亲情,自然就能让亲情更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