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6271","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推动城市人口流动安全治理现代化","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10-15 10:18:24","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文/石健 刘瑞平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人口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人口发展和安全,将人口流动安全治理深度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全局,是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
  ■ 文/石健 刘瑞平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人口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人口发展和安全,将人口流动安全治理深度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全局,是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促进城乡、区域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动。”大规模、高频次的人口流动是城市活力的体现,人口的合理聚集和有序流动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推动城市人口流动安全治理现代化,不仅是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城市韧性、激发发展动能的关键路径。
认识和把握我国人口流动的新常态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趋势性特征,人口流动是推动区域人口格局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对此,我们要主动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与时俱进更新人口流动安全治理理念,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人口流动的新形势、新特点。
  第一,人口流动规模大、频次高。我国人口流动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以较高速度增长。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人户分离人口为4.93亿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7亿人,流动人口为3.76亿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促进了人口流动活跃度的不断提升,具体表现为群众出行方式更便捷、行程时间更短、跨区域流动更频繁。数据显示,2025年春运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为90.2亿人次,这相当于全国平均每人在春运期间流动超过6次。
  第二,人口流动群体结构多元化。我国城镇化率已从1949年的11%提升至2024年的67%,形成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其中“乡城流动”仍是主流。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构成也更加多样,女性、老年人、儿童等流动人口群体的规模迅速扩大。在流动动机方面,人口流动不再仅受经济因素驱动,还包括职住分离带来的每日通勤往返、每周跨城迁徙等现象,显著增加了城际与省际流动的频次与类型,进一步丰富了流动模式。
  第三,人口流动空间交织复杂化。数字经济既激发了文旅消费增长,又塑造了人口流动新形态。网络流量以社交平台为媒介催生出“特种兵式旅游”“网红打卡地”“苏超”等热点现象,不断推动人口流动频率上升,并持续带动交通出行量的增长。“文旅热”不仅促进了人员的跨区域流动和物理空间聚集,也由此带来了大规模人群快聚快散的现象,进一步强化了人口流动在空间上的交织性与复杂性。
人口流动进程中的城市安全风险与挑战
  大规模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不仅重塑了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增强了市场活力,也推动了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然而,城市发展也应高度重视与人口流动进程相伴随的多种安全风险与挑战。一方面,需防范人口空间资源配置失衡风险。人口持续集聚易引发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加剧公共资源供需矛盾,使其难以实现精准覆盖和高效配置。特别是随着“网红打卡地”等新型人口流动热点不断涌现,人口流动的突发性、高流动性与不确定性,对传统公共安全治理模式构成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应警惕难以预测的新型风险。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暴雨、洪涝等自然事件与大规模人口流动互相叠加,易形成链式联动反应和系统性风险。当人口过度集聚与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之间的风险敞口持续扩大,城市社会脆弱性随之增加,这种情况对城市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人口流动呈现大规模、高频次、速度快和难以预测等特征,这些因素叠加可能会对城市造成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压力,构建数据驱动、适应性强、响应敏捷的城市安全治理与决策机制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不断上升。
人口流动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要准确和全面把握当前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日益多元、空间交织复杂的新常态,科学研判人口流动给城市资源配置、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等带来的多重风险与不确定性,积极探索以改变思维方式、更新治理理念、强化制度创新、数智技术赋能为核心的现代化治理新路径,不断提升城市治理韧性和运行效能,为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强化人口流动安全治理的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口安全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底线要求,大国兴衰往往受到人口状况的深刻影响,要将人口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范畴加以谋划。”这一重要论述为深化人口流动安全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在制定和实施与人口流动相关的政策时,始终坚持安全优先、风险可控的基本原则。要增强政策的系统性与前瞻性,精准研判人口流动在规模、结构、速度等方面的极限场景与潜在风险,建立健全覆盖风险预警、应急响应和系统恢复全过程的治理机制。通过提升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积极应对人口流动带来的各类挑战,切实筑牢人口安全屏障,推动实现人口流动与城市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建设以人为本的包容性城市。2024年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充分尊重人的意愿,调动和发挥好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建设以人为本的包容性城市,一要更新城市规划与决策机制,将人口流动特征全面纳入城市更新政策和治理逻辑之中。应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流动人口能够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其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要统筹城乡空间均衡发展。人口流动促进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需要合理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求平衡,畅通社会纵向流动渠道,最终实现城乡融合、社会包容和人民共享的发展新格局。
  建设应对系统性风险的韧性城市。“韧性”不仅是城市抵御冲击、快速恢复的“硬实力”,更是保障城市人口安全与福祉的“软基石”。加强城市人口流动安全治理,应立足于系统性视角,强化应急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与统一协调,构建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应急响应机制,实现技术支撑与管理决策的高效闭环。要加快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应对极端天气和突发灾害的应急能力。重点研究加强暴雨、洪涝等突发风险情景中对流动人口的安置保障与服务供给,确保该群体享有普惠的社会保障权益和公平的安全防护权利,切实维护城市高效、安全、可持续运行。
  依托数智技术赋能人口有序流动。数智技术是提升人口流动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支撑。应进一步创新数智技术在人口流动安全治理领域的赋能理念与应用模式,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人口流动安全治理深度融合,提升人口信息的动态采集与精细化管理能力。特别是在节假日等人口流动高峰时段,加强对人口流动规律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准确把握流动特征与发展趋势,为科学预测安全风险、提前制定防范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同时,结合人口流动与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构建城市灾害应急模拟系统,提升面对灾害等突发情况时的快速响应与协同处置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运行。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人口结构变迁中的社会安全风险及治理研究”(编号:23JCC12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石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内蒙古警察学院北疆安全稳定建设研究基地;刘瑞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