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2919","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促进生育友好,重塑母职想象","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5-14 13:22:27","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文/张敏 近年来,不少年轻女性在婚育问题上的态度趋于谨慎,揭示了当代社会母职建构存在的问题。母职,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的角色概念,在当前社会语境下需要重新审视与塑造。这不仅需要社会观念的转变,还需要制度、技术和文化层面的支持。 推动意识革新 重构“母职尊...
  ■ 文/张敏
  近年来,不少年轻女性在婚育问题上的态度趋于谨慎,揭示了当代社会母职建构存在的问题。母职,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的角色概念,在当前社会语境下需要重新审视与塑造。这不仅需要社会观念的转变,还需要制度、技术和文化层面的支持。
  推动意识革新,重构“母职尊重”认知
  推动性别平等、重构“母职尊重”认知,是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打破旧有性别意识的束缚,在社会文化中树立新常识:母职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为此,应破除母职劳动的“价值遮蔽”,建立母职劳动的社会价值评估体系,使母职劳动获得可见的制度性支撑,推动母职劳动从“家庭奉献”向“社会生产性投资”转换。同时,社会需倡导多元化母职模式。母职并非固定模式,全职育儿或继续职业发展都应得到尊重与支持。而且,母职不应仅由母亲承担,政府、公共机构、社会组织及家庭内部支持网络都要发挥作用。
  此外,还应认识到母职重构是人口再生产体系革新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制度设计促使父职从家庭育儿的“辅助者”向“共担者”转变,打破育儿责任的性别界限,消解母职专属化的桎梏。另一方面,需要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多方助力母职践行,将育儿从私人美德转化为公共善治,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母职尊重”环境。

  重视女性身体经验,加强心理支持

  精准聚焦女性生育过程中的核心诉求和实际需要,深入洞察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痛点与困境至关重要。女性在经历母职时,身体变化常伴随心理压力,如孕期对胎儿健康的担忧、产后对身材恢复的焦虑等。心理支持在这些特殊时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的心理医生和咨询师能够耐心倾听女性在践行母职过程中的身体和心理困扰,并给予她们理解、安慰和专业的建议,帮助她们理清思绪,找到应对压力的有效方法。
  除了生育过程中的生理压力,传统母职观念也给现代女性增加了心理压力。对此,心理辅导能帮助女性冲破这种束缚,让她们意识到自身的身心健康是家庭幸福的关键因素。当社会支持体系能有效满足女性心理需求,母职就能成为丰富生命体验的一部分。因此,应将心理支持作为公共产品,为她们心理赋能,助力女性从“被定义的母亲”转变为“自在的女性”。不过,目前我国专业的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数量还较为有限,建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快构建社会心理支持服务系统。

智启母职新范式,探索人机合作养育实践

  技术介入为重塑母职提供了新的契机,人机合作的智能育儿实践正在逐步突破传统母职角色的时空边界与社会想象,重构母职实践的多个维度。
  在解放身体层面,智能设备凭借物理性替代劳动和时间重组机制,助力女性从“密集母职”的漩涡中解脱出来。例如,人工智能哺乳监测系统与智能吸奶器的应用可以大幅缩短(夜间)哺乳时长,从而提高新手妈妈的睡眠质量;早教机器人可以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全程纠正儿童握笔姿势等,从而分担育儿任务。
  在提高认知方面,智能系统能通过人工智能育儿知识库将传统的代际经验转化为可验证的数据,辅助新手母亲建立科学育儿框架;同时,智能技术还可以迅速整合卫生健康部门发布的权威指南与数以百万计父母真实的用户经验,为母亲提供科学育儿决策支持。
  在重塑社会关系方面,通过构建数字养育共同体,将智能设备接入公共育儿资源平台,能够推动母职从个体责任转向集体实践。例如,上海市推出“育之有道”APP,可以提供精准贴合孕期及宝宝年龄、符合用户行为和偏好的应用服务,帮助家长及时、方便地获取指导。
  需要说明的是,人机合作育儿并非用技术完全取代母职,而是通过功能互补缓解践行母职的时间压力,帮助女性摆脱母职与职业的二元对立。这些将母职从私人领域延伸到智能时代公共领域的创造性实践,在解放女性的同时,更是在重建更具关怀性的母职社会伦理。
消解算法偏见,推动舆论平台算法向善
  在当今社会,人工智能算法和平台推送深刻影响着舆论环境,而这与人们对母职的想象紧密相连。当算法倾向于推送正面、多元且真实的母职信息,如女性在育儿中的成长、夫妻共育、家庭育儿成功案例等,用户便能深切感受到母职不仅仅是辛苦的付出,还蕴含着爱与成长、成就与幸福,从而减轻对母职的恐惧和焦虑,进而实现女性认真评估自我并自信地选择成为母亲。反之,若算法被负面信息所主导,如过度聚焦于育儿期间的经济压力、母亲职业发展受限、产后抑郁等问题,且用户在“信息茧房”的算法控制下不断接收这类信息,就会强化对母职的负面认知。
  在信息快速广泛传播的当下,片面的信息轰炸可能会使潜在的生育人群在未深入了解母职全貌之前就形成消极刻板的母职想象,进而抵触生育。因此,必须将算法向善置于推送策略和内容审核机制的核心位置。对于生育相关内容创作,平台不能仅关注流量和关注度,更要考虑对社会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优化算法,筛选推广优质内容,引导公众树立理性、积极的母职观念,营造一个阳光、包容、充满正能量的舆论空间。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