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尹洪禄 谭卫华
我国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低于居民平均水平,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成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自身共同努力,构建多维度的支持体系。其中,创新老年教育模式、优化老年教育供给,在提升我国老年人健康素养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老年教育助力老年人健康教育工作
具有诸多优势与潜力
促进老年健康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战略选择。相关研究表明,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是优化医疗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是减轻家庭与社会养老负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更是释放银发经济潜能的战略性举措。因此,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的意义非常重大。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水平在15至69岁各年龄段居民中处于最低水平,且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的相关工作面临家庭支持弱化、社会支撑体系不完善等堵点。对此,可以挖掘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老年教育的独特优势,助力老年人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老年教育规模化特征和空间效能优势明显。近年来,我国已建成覆盖城乡的老年教育网络,老年教育机构数量多、分布广、潜力大。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全国已有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7.6万所,参加学习的学员达2000多万人,基本形成了覆盖广泛、灵活多样、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老年教育格局。相较于常规健康宣传的点状、碎片化传播模式,老年教育依托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办学网络形成立体化教育场域,在开展老年健康教育方面具有传统健康传播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
老年教育公益属性与资源稀缺催生出特殊的“参与黏性”。目前我国的老年教育以公办老年大学为主,具有较强的公益属性。普惠性收费模式降低了老年群体接受教育的门槛,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教育模式使众多老年人参与兴趣浓厚。与此同时,与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数量和巨大的学习需求相比,老年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催生出独特的“参与黏性”,许多老年学员“不愿毕业”“主动复读”“自愿留级”。这种持续参与行为有助于形成健康学习的强化闭环。特别是相较于商业健康知识培训的逐利性,公益性老年教育通过资源配置的精准调控,在构建具有可持续性的健康素养培育生态方面潜力巨大。
朋辈互助与社群文化构建起适于健康素养提升的社交生态。老年大学的学习模式,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内在提升与外在展示等多个维度的融合,能够为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注入持续动能。观察老年教育实践可以发现,老年大学学员既关注学习知识或技能,更在乎这样一种“坚持学习”的生活方式,更喜欢这样一种朋辈互助的状态和社群文化。通过激活社会学习理论所说的朋辈示范效应,老年人在老年大学这样一种学习社群中形成适切的健康知识传播网络,除了接受教师指导,还通过观察、模仿和强化,实现健康知识与行为的替代性学习,这比一般性的自学、在家看电视课程或通过网络短视频学习等方式的效果都要更好,知识留存率也会更高。换言之,在老年大学中形成的社交生态,有助于健康素养提升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建构,这种转化过程正是老年教育区别于传统健康宣传的核心优势。
创新老年教育模式
切实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
在应然层面,老年教育赋能老年健康素养提升的优势明显,潜力巨大,但在实然层面,却面临着许多亟待突围的困境,导致实际作用发挥还不尽理想。问题主要体现在:目前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偏文娱化,健康教育类、健康养生类课程比例偏低;一些老年大学虽然开设了健康教育类课程,但课程内容不够系统深入,教学方式相对传统和简单化;部分教师缺乏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经验等;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师资以外聘教师为主,缺乏稳定性和专业性。在当前深化老年教育改革、老年大学开设的课程加快向赋能型课程转变的大背景下,需要探索创新老年教育模式,助力老年健康素养的有效提升。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增加健康素养培育内容和模块设置。在老年大学“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五大办学宗旨指导下,宜强化“促进健康”职能,探索增加健康教育类、健康养生类课程,彰显“健康赋能”。为此,应进一步加强“主动健康”课程体系建设,针对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分众化、进阶式课程设计。具体而言,建立以《中国老年人健康标准》为纲的课程开发机制,组织专家研究制定老年健康素养教育相关标准,开发基础版(健康知识普及)、进阶版(技能实操)、定制版(针对慢性病患者群体或特需群体)课程。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各老年大学针对学员的不同年龄、受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开发差异化校本课程。比如,为高龄老年人提供跌倒预防、用药安全等课程;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康复指导。在此过程中,应坚持需求导向,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
创新情境化教学模式,构建知行合一的健康教育新生态。在继续推进老年教育“扩量增面”的同时,注重“提质增效”,破解“学用脱节”难题。探索构建虚实结合、多维联动、知行合一的教学支持体系,如将部分常规教室打造成为智慧健康空间,配备必要的智能训练教具。注重实践操作和情景教学,针对老年人接受知识的具体情况,采用情景教学、模拟演练及参观学习等教学方式,让老年人进一步掌握健康知识。建立健康行为培育机制,设计家庭健康管理任务清单,促进形成朋辈互助共学共进氛围。依托老年大学课程和社区“15分钟生活服务圈”建设,探索实施“健康素养学分银行”制度,将课程学习与健康行为数据双向绑定,实现学分可兑换社区中医理疗服务等,形成知识内化与行为外化、个人自觉与社会激励的转化闭环。
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激活健康素养培育的社会动能。构建“政校医社”四方协同机制。政府部门主导制定老年人健康教育服务标准,将健康素养内容纳入老年大学质量评估体系,针对老年大学师资匮乏和不稳定问题,出台专门政策鼓励高校教师参与授课,推动实现教学工作量互认。鼓励设立高校老年大学教学点、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点,组织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开展进社区、进家庭的健康教育和宣讲活动。培育健康类老年社会组织,支持学有所长者建立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健康养生研习社等社群,并将此类工作实施情况纳入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形成“学习—实践—传播—激励”的裂变效应。通过多方力量协同,切实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绘就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的新图景。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联202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山东省老年人健康素养提升策略研究”〔24H052(Z)〕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现代服务管理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