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2309","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智能科技赋能认知障碍健康服务","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4-16 10:43:35","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文/张瑞利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口步入老龄期,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处于应对老年认知障碍高峰的窗口期。智能科技的应用为老年认知障碍“筛查—干预—康养”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新契机,有助于实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养,进而显著提升认知障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智能科技提升认知障碍老年人生活质量
智能科技的广泛应用正逐渐成为提升认知障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优化照护模式的关键力量,不仅为老年人带来了更便捷、更个性化的康养体验,也为家庭和社会提供了科学、人性化的照护支持。
在筛查阶段,智能科技凭借多维数据和智能算法,为老年认知障碍的早期筛查提供了新思路。目前,智能科技在老年认知障碍筛查中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数字化筛查和活动模式分析。在数字化筛查方面,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和便捷的筛查工具,动态跟踪老年人认知相关数据,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和效率。在活动模式分析方面,智能传感器和穿戴设备可用于居家活动分析,通过监测老年人的日常行为模式(如活动频率和睡眠模式),辅助识别认知障碍的早期迹象。
在干预阶段,个性化干预方案借助智能科技显著提升了康复效果。一方面,基于筛查结果和患者具体情况,运用智能科技综合分析患者的生理指标、生活习惯、疾病史等多维度数据,生成涵盖认知训练、物理疗法、心理干预等多方面的个性化康复方案。另一方面,智能监测与反馈系统通过可穿戴设备和环境传感器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行为模式等,为康复效果评估提供依据。这种数据驱动的监测与反馈机制不仅提高了康复计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增强了患者的参与度和治疗信心。
在康养阶段,针对认知障碍老年人的全方位健康服务借助多种智能工具显著提升了这一群体的生活质量。其一,在智能照护与安全保障方面,照护机器人通过智能化评估和数字化干预训练,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照护方案。其二,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认知障碍老年人的康复训练。例如,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如厨房、花园等),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同时帮助其提升认知功能。虚拟现实技术还可用于社交互动训练,缓解患者的孤独感和社交隔离。其三,在心理健康与社交支持方面,智能聊天机器人和智能陪伴机器人通过语音互动、影音播放和小游戏等功能,为认知障碍老年人提供情感支持,从而实现舒缓患者情绪、减少负面行为的效果。
推广智能科技应用需要克服多重障碍
不过,智能科技应用于老年认知障碍全周期健康服务仍面临技术成熟度低、操作门槛高、数据隐私风险、服务生态不完善、支付保障不足等挑战。加之老年人对新技术接受度有限,进一步增加了其应用难度。同时,市场缺乏有效的统一标准和监管机制,也制约了智能工具的健康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推广智能科技应用,需要破解以下发展难点堵点问题。
技术成熟度不足与操作门槛高。智能科技在老年认知障碍全周期健康服务中的应用仍处于发展阶段,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有待提升。例如,一些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如智能手环或智能手表)虽然功能强大,但需要用户主动操作、充电或与手机实现同步,这些步骤对认知障碍老年人来说难度较大。
数据隐私与信任问题突出。智能语音助手和健康监测设备在收集和传输数据时,可能面临数据泄露风险。用户对智能健康设备数据隐私风险的顾虑,成为阻碍智能科技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
服务生态不完善,缺乏配套支持。智能工具的应用需要配套的专业服务提供支持。比如,智能筛查工具虽然可以初步识别认知障碍风险,但如果缺乏后续的专业医生解读和干预建议,会导致工具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再如,智能康复设备的应用离不开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但目前这类配套服务的普及率较低,导致设备推广受阻。
支付与保障不足,普及率受限。部分智能工具价格较高,超出普通家庭支付能力。一些高端的智能康复设备(如智能认知训练机器人)价格昂贵,单台设备价格在5万至10万元之间。同时,基本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对其支持有限。用户使用成本较高,导致智能康复设备普及率难以提升。
深化智能科技与健康服务的融合
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认知障碍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显著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科技以其独特的技术魅力,为老年认知障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亟待加快推动智能科技在认知障碍老年人健康服务领域的应用与普及,通过精准配置健康服务资源,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同时,还应深化智能治理体系,强化政府引导与监管的关键作用,积极鼓励多元主体广泛参与,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积极参与的健康服务格局。
明确技术支撑导向。通过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系统等,实时监测认知障碍老年人的生理指标、行为模式等,及时发现异常并预警。整合各类健康数据,形成完整的健康档案,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康数据平台,为认知障碍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协助医生进行认知障碍的诊断和评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强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智能科技在认知障碍老年人健康服务领域的应用,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和服务创新。加强跨部门合作,尤其是卫生健康、民政、科技等部门应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智能健康服务的发展。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智能化的认知障碍老年人健康服务,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
注重服务体系的系统化集成。将医疗、康复、护理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体化的服务链条,为认知障碍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通过智能科技实现服务流程的无缝衔接,确保老年人能够持续获得所需的健康服务。加强主动健康行为促进,利用智能科技对老年人的健康行为进行引导和干预,提升其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优化支付与保障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加大对老年认知障碍智能康复设备的医保和长期护理保险支持力度,将更多智能工具(如认知训练人工智能项目)纳入报销范围,减轻家庭负担。同时,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推动智能康复设备价格更加合理。此外,可探索实行设备租赁服务,为认知障碍老年人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24BGL262)、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项目(项目批准号:NZYYB2023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理论研究基地、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