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2308","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完善婚姻服务和家庭支持体系","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4-16 10:41:41","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文/谢爱良 刘佳
近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公布。近年来,全国婚姻登记数量呈下降趋势,这固然与适婚青年人口数量减少等因素有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年轻人在恋爱交友、组建家庭等方面遭遇困难。值得注意的是,《婚姻登记条例》在婚姻家庭服务方面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综合性婚姻家庭服务指导工作和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婚姻登记机关应当提供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等内容。社会各界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完善婚姻服务和家庭支持体系。
健全婚育支持政策体系 减轻青年婚育负担
回应适婚群体规模持续收缩、青年婚育意愿走低等社会关切,国家持续加大制度供给力度。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出一揽子支持措施,强调构建从结婚、生育到养育、教育的全过程支持体系。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湖北、四川、河南等省份将纾解生育后顾之忧、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等列为重点民生任务。
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明确,推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突破户籍地限制,进一步提高婚姻登记的便利性。婚姻登记制度的改革,为在外务工、经商的准新人提供了便利。对此,民政部表示将指导各地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提供婚姻登记预约服务,深入开展婚姻登记信息数据联网核对。
为破解高额彩礼、婚嫁攀比等问题造成的婚姻经济化困局,湖南、吉林等省份提出推进高额彩礼综合治理、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等举措。山东、海南等省份通过建设信用乡村、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等路径,推动婚俗改革纳入乡村振兴大局,逐步培育“礼俗节俭、婚事新办”的价值导向。
建立成本共担机制成为完善婚育支持政策的关键方向。多个省份将女职工产假延长至180天左右,男职工陪产假延长至30天,并通过政府补贴和企业税收优惠缓解用人单位成本压力。江西、河南等省份还提出设立阶梯式育儿津贴、托育补贴及医疗费用保障措施,减轻家庭在生育养育过程中的经济负担。
强化婚恋教育与情感服务 培育健康婚恋文化
在青年婚育观念深度转型背景下,加强婚姻家庭教育、完善婚恋辅导服务体系是提升婚姻质量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推动形成系统化、分层次、全周期的婚姻家庭教育服务体系。
围绕青年婚恋素养提升,探索“全周期”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涵盖婚前教育、婚后辅导、离婚调解等环节的系统化路径。可以“婚恋素养提升机制”为基础,打造婚前和婚后“分阶段”服务链条,着力解决青年在婚恋关系中的情绪障碍、沟通失效等深层问题,提升青年情感调节能力。
应该看到,婚姻登记机关也正在由传统“登记机关”向“综合服务平台”转型。可在婚姻登记场所内设立婚姻家庭辅导专区。条件成熟的地区可因地制宜设立“青年婚恋服务中心”,整合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婚姻指导等多类资源,打造面向青年群体的公益性、专业化、复合型支持体系,增强服务可及性与精准度。
婚恋文化的培育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引导。当前部分自媒体存在过度渲染明星婚变、婚恋纠纷等负面叙事的现象,容易导致青年对婚姻的误解和抗拒。宣传部门应引导主流媒体加强对家庭典型、良好婚姻关系的正面报道,弘扬“责任、互助、尊重”的婚恋价值理念。常态化举办家庭文化节、家风故事会等文化活动,能够推动家庭责任等理念深入人心。影视文化创作亦应回归现实生活,淡化对婚姻的极端化、娱乐化呈现。要鼓励文艺工作者聚焦家庭叙事,创作一批能够体现亲情温度与婚姻责任的现实题材作品。通过文化供给与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引领青年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婚姻的本质,形成积极婚恋观。
优化婚恋社会环境 为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当下,建立完善婚恋服务行业标准体系已刻不容缓。在此方面,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率先推进婚介机构服务标准化改革,明确服务流程、信息保密和纠纷处理等具体规范,推动行业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整治市场乱象、遏制婚恋诈骗行为,也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婚恋服务环境。同时,应建立常态化评估与监管机制,依托工商、民政、网信等多部门联动监管,完善失信惩戒机制,切实维护婚恋服务的诚信基础和青年用户的合法权益。
完善交友服务机制、拓展青年社交空间,是回应“择偶难”问题的重要举措。例如,湖北、河南等省份探索“社区+婚恋服务中心”建设模式,打造面向本地青年的嵌入式交友平台,提供低门槛、高信任的交友渠道。用人单位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建立员工联谊活动机制,在社会公益组织支持下,为单身青年提供社交平台,组织开展青年婚恋交友活动。而在农村地区,“信用+乡村治理”试点正逐步引导返乡就业创业青年推动高额彩礼陋习整治、乡村婚恋观念转变,从而以新婚俗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婚姻家庭不仅关乎个人福祉,也关系社会稳定。面对新时代婚姻结构和家庭形态的转变,需要多维度协同推进服务优化、制度保障、文化引导和资源供给,形成政策支持与社会环境相融合的婚育支持体系。只有切实打通群众在婚恋、生育、养育中的“堵点”,持续推进婚姻服务与家庭支持的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方能更好托举亿万家庭的幸福生活,为人口均衡发展和社会繁荣发展夯实基础。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BGL15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谢爱良系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佳系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