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1839","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健康科普要善讲“三种话”","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3-26 14:24:17","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文/沈大雷
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科普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当前,我国从国家到省级层面广泛建立了健康科普专家库,众多医务人员也纷纷试水健康科普“赛道”,健康科普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如何让健康科普内容既前沿又易懂,既专业又亲民,成为摆在每一位健康科普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高质量开展健康科普工作,要善于讲好“三种话”,融合健康知识的科学性、创新性与传播力于一体,让健康科普真正“声入人心”。
紧盯医学前沿讲“新话”
当下,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医学领域的新成果、新发现层出不穷。无论是医学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还是健康管理的新理念、新动向,都为高质量做好健康科普注入了源头活水。对于健康科普工作者来说,要时刻保持对行业动态的敏锐洞察力,关注知名医疗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与专家学者保持密切联系。只有立足医学发展前沿,积极融入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健康科普内容,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知识需求,让科普内容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
以人工智能(AI)技术为例,随着深度求索(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快速发展,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备受瞩目,很多人尝试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解读检验报告,甚至获取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有病找AI”是否靠谱?“AI+医疗”会给看病就医带来什么改变?针对这些热点话题,一些医学专家现身说法,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应用体验进行了解读,既解答了“有病找AI是否靠谱”的疑虑,又引导公众理性看待AI技术的边界。当然,随着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不断释放,相关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未来还需要适时地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科普,帮助人们更客观、理性地看待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更好地让科技力量为健康保驾护航。
秉持科学精神讲“行话”
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自当日起施行。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指出“科普工作应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遵守科技伦理,反对和抵制伪科学”,并强调“组织和个人提供的科普产品和服务、发布的科普信息应当具有合法性、科学性,不得有虚假错误的内容”。
应当看到,随着公众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他们对健康科普信息的需求也水涨船高。然而,网络上的科普信息良莠不齐,少数所谓的“网红医生”为了追求流量发布不准确的科普内容,炮制“医学热点”,甚至有人借“科普”之名行“带货”之实。这类伪健康科普贻害无穷。
医学是一门直面生命的学科,科学性是健康科普的一条生命线,容不得丝毫偏差。健康科普工作者在传播健康知识时,必须使用科学、专业、准确的“行话”,确保公众接收到的科普信息真实可靠。这不仅是对公众健康负责,也是维护健康科普工作公信力的关键。
具体来说,“讲行话”要求健康科普工作者在使用医学术语和专业概念时,要精准、专业;在引用数据和研究结论时,要权威可靠、准确无误。
立足群众视角讲“普通话”
医学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不仅涉及丰富的医疗卫生知识、专业的医疗技术和设备,也拥有颇多的医疗术语。常言道“酒香也怕巷子深”。讲“行话”并不意味着要堆砌专业术语,让科普内容变得晦涩难懂。
健康科普的最终目的是让公众了解并运用健康知识。因此,在专业与通俗之间找到平衡,让科普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至关重要。健康科普工作者应当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的方式,把卫生健康领域专业、拗口的词汇“翻译”成群众能听得懂的“普通话”,从而提升健康科普实效。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健康科普工作者深入了解受众的需求和认知水平,用大众熟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科普。
具体来说,在语言表达上,健康科普工作者应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的词汇和句子,避免使用过于生僻、复杂的词汇和长句,以免增加公众的理解难度。此外,还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故事等进行科普,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要关注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如针对老年人、儿童、上班族等不同人群,选用不同的科普方式和内容。
“三种话”相辅相成
“新话”“行话”“普通话”并非相互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讲“新话”为科普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视角,讲“行话”保证了科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讲“普通话”则让科普能够真正走进公众的生活。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提出了“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健康科普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自己既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公众健康的守护者,因此要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沟通能力,紧跟医学发展前沿,用科学、准确、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健康知识传递给公众,有效提升健康科普的普及性、影响力,以高质量的健康科普引领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