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1685","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提升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水平","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3-19 10:48:06","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文/韩振秋 甄绣华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其中“促进医养结合”是重要措施之一。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的本质要求为何?我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状况如何?促进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都是实现新时代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
我国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现状
医养结合就是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整合在一起,实行“医”与“养”融合发展。养老机构(本文所指的养老机构,是依法办理登记,为老年人提供全日集中住宿和照料护理服务,床位数在10张以上的机构,不包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或中心类的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的基本要求就是养老机构应建立与医疗卫生机构的紧密合作关系,实现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养中有医、养中能医、养医融合,从而发挥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协同效应,做到深度融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简单地说,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就是要实现养老服务、医疗服务在政策体系、服务制度、业务流程等方面有机结合,让养老机构在满足入住老年人日常照护、精神慰藉、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文体活动开展等基础需求的基础上,还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日常诊疗、慢性病管理、康复治疗、医疗护理、保健预防、急诊急救、健康检查、安宁疗护等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让老年人及其家属觉得在养老机构养老安全、放心、有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0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6%。而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40.4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3万张。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4.1万个,床位517.2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为58.9%)。在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方面,截至2023年末,绝大多数养老机构通过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合作、内设医疗卫生机构等多种方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型机构达7881家,床位总数约200万张。
以上数据表明,面对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我国绝大多数养老机构通过不同方式实现了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的共享,极大地提升了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服务能力以及养老服务水平。而且,两证齐全、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型机构数量和规模较2020年时大大提升和扩展(2020年末,全国两证齐全、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型机构共计5857家,床位总数约158万张)。未来,这样的医养结合型机构数量会进一步增加。
总的来看,当前能够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养老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但从实践调研来看,在推进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过程中,一些地区和养老机构存在灵活性不足的问题。比如,忽视地区实际状况,未能有效兼顾区域差异化特征;机械模仿或复制其他养老机构推进医养结合的做法。同时,也存在相关部门在“医”与“养”资源整合方面对接不充分、职责划分模糊、沟通协调不力等问题,制约了“医”与“养”的深度融合。还有一些地区存在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相关政策不完善、机构人员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管理机制和规范不标准、服务及监管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在推进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进程中给予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推进养老机构医养结合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推进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进而提升机构服务水平,是一个综合性任务。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注意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能力实现方式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到2025年底,所有养老机构要普遍具备医养结合能力,而且每个县(市、区)都要有1所以上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这是“十四五”时期需要达到的目标,更是为“十五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要做好的铺垫和准备。不过,不同养老机构的规模、类别属性、已有基础等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各地、各养老机构应该结合本地和本机构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动养老机构具备较高的医养结合能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千篇一律地提出统一要求,而应采取灵活的方式加以推进和实施。比如,既可以采取“医”“养”机构签约、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与医院毗邻布局或建设等方式,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远程医疗”等手段。关键是要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有序推进,让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医”和“养”的服务需求有效得到满足。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鼓励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创新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政策和服务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和做法。
二是注意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协同及资源有机整合。促进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让入住机构的老年人切实感受到放心、舒心,关键要实现民政、卫生健康、医保、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多部门协同联动,特别是卫生健康部门与民政部门要建立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工作沟通协调机制,整合优化基层医疗和养老资源。这就需要地方各级政府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统筹好各职能部门,通过联席会议或其他相关制度设计来加以推进,确保各部门在推进医养结合时目标保持一致,形成合力。与此同时,政府应发挥好相关政策引导、资金撬动等作用,加大对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确保服务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注重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养结合领域,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供给格局。
三是注意完善相关措施,保证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质量。在促进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方面,需要各地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机制,明确医养结合不仅是“有没有”的问题,更要在“有”的基础上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为此,需要完善相关措施,确保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优质。具体包括:注重养老机构的医养人才培养与服务团队建设,通过加大对医养结合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建立完善服务人员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医养结合服务;推动医疗和养老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的健康档案、医疗记录等信息共享;积极利用新兴信息技术,建立完善医养结合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效率和质量;各地结合地区实际,进一步健全完善医养结合服务质量监管体系,确保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服务质量符合标准。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JBKYZCLL2024-2)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民政职业大学;山东省沂水县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