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1313","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优化生育支持政策需要双管齐下","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3-06 09:47:20","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文/高瑞 人口变动情况关系到对人口发展进程的总体把握和对人口长期发展趋势的前瞻性估计,而人口发展状况和趋势又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笔者拟对山西省人口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并为相关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近年来,山西省的出生人口数量逐渐下降,其原因在于以下三点。一是育龄妇女数量...
  ■ 文/高瑞
  人口变动情况关系到对人口发展进程的总体把握和对人口长期发展趋势的前瞻性估计,而人口发展状况和趋势又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笔者拟对山西省人口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并为相关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近年来,山西省的出生人口数量逐渐下降,其原因在于以下三点。一是育龄妇女数量减少。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看,相比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山西省育龄妇女人数减少202.09万人。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直接导致山西省出生人口数量的下降。二是生育年龄推迟。据山西省民政厅统计,2022年山西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26.89岁,比2010年时提高了2.68岁,由此导致女性初育年龄推迟和生育率下降。三是年轻人群生育意愿下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山西省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68,且呈现出年龄越小生育意愿水平就越低的特点。
  由于山西省人口年龄结构重心逐渐向高年龄组移动,育龄妇女总量及其在全省人口中的占比均将呈现下降趋势。鉴于此,提升人口生育水平,需要在支持适龄青年早日组建家庭、提振育龄青年生育意愿两方面发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山西省开展的调查表明,被调查者中“不打算生孩子”的还是少数,占比为4.13%。影响生育行为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有压力”(71.65%),其次是“没有人带孩子”(27.2%)和“有孩子太麻烦”(22.3%)。从被调查者希望获得的生育支持政策的优先序来看,排名靠前的是“完善生育休假”“降低入园入学难度”“健全普惠性幼儿托育服务体系”“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等。
  调查同时发现,山西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一是加快制定统一的生育支持政策标准。一方面,对于生育支持政策应该优先支持一孩家庭还是二孩、三孩家庭,需要在加强研究的基础上统一政策执行尺度;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县(市、区)在政策力度上存在明显差别的问题,各地自行制定实施的生育支持措施需要逐步统一标准。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生育支持措施。相较于广东、浙江等先进省份,山西省在现有政策措施的细化和配套政策的衔接上还有提升空间,需要在完善育幼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和住房保障政策,月嫂、育婴员等紧缺人才培养多个方面作出更加完善的制度安排。
  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就加快完善和优化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对生育支持政策进行全面整合优化。充分考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政策协调,保证政策力度的一致性。对各类生育支持政策措施进行梳理,将现有分散的政策和资金进行适当整合。
  加快发展以普惠托育为重点的托育服务体系。在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支持社会力量开办托育机构,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在居民区配建托育服务设施;借鉴杭州、珠海、合肥等地经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奖补等方式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促使其降低服务价格。
  努力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根据人口预测结果,优化幼儿园资源布局。根据农村适龄幼儿减少趋势,以乡镇中心园为重点抓好农村学前教育。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同时,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努力满足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期盼。
  积极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全面参与,各类媒体积极发挥作用,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鼓励夫妻共担养老育幼等家庭责任、共担家务劳动;营造关爱女性、尊重母亲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加快探索建立生育假期用工成本合理分担机制。财政、税收部门加强研究,给予女职工数量较多的企业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缓解企业因女职工生育增加的用工成本压力。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依法预防、纠正、处罚侵害女性就业权益的违法行为。
  本文为2023年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规划课题(课题编号:YB2023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