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1312","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农村互助养老有五个着力点","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3-06 09:46:02","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文/邝奕轩 近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清晰描绘了2025年“三农”工作的任务书、路线图。其中明确提出,鼓励开展村级互助性养老服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部农村人口的比重高达23.81%,相比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还高出7...
  ■ 文/邝奕轩
  近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清晰描绘了2025年“三农”工作的任务书、路线图。其中明确提出,鼓励开展村级互助性养老服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部农村人口的比重高达23.81%,相比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还高出7.99个百分点。为了解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开展的入户调研显示,95.27%的受访农户希望在自家养老。完善“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让农村老年人就近就地获得养老服务,是当前我国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有效策略,这就需要把握五个着力点。
  着力完善养老服务政策制度。未来条件成熟时,建议国家层面出台农村互助养老实施细则,明确互助养老服务执行标准,将互助养老服务纳入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引入第三方评估互助养老绩效,细化互助养老专项资金监管措施,推动农村互助养老规范发展。各地应结合人口变动态势,科学预测农村未来养老人数,以此制定和完善农村互助养老规划,如提高同级福利彩票公益金本级留存部分用于农村互助养老的比例。要将农村互助养老相关人才培育纳入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总体部署,确保养老管理人员、养老护理人员、家庭照护者等接受系统化培训。
  着力提升村“两委”服务效能。整合新时代文明讲习所、医务室等资源,盘活乡村闲置校舍、厂房等集体资源,并将村级互助养老服务站点建设、农村无障碍环境建设及智能化改造纳入乡村建设项目库,打造农村互助优养空间。各地可通过“政府资助一点、村集体经济扶持一点、乡村在外成功人士捐赠一点、老年人以实物或劳动自筹一点”的方式筹措互助养老资金,打造“农村互助孝老食堂”等服务品牌。推动村“两委”建立老年人定期走访关爱制度。以村组为单位,每组明确1名低龄健康老年人为“叫醒服务员”。村“两委”成员分片负责,组织各村组“叫醒服务员”积极开展“月服务、周探视、每天查看”的“叫醒服务”。具体而言,“叫醒服务员”每天上门或以电话联系的方式问候独居老年人,避免其在家发生意外无人知晓;定期到老年人家里走访,陪老人拉家常、做家务等。
  着力激活农民群众内生动力。支持成立村级老年互助社,社员由老党员、退休回乡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组成,根据地域相近、人员相熟原则划分微网格,建立老年互助社社员与微网格里的老年人结对帮扶机制,明确被帮扶对象和帮扶事项。建立健全积分管理机制,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帮助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由此获得积分,待年老或身体较差时优先获得相应照料。要在农村广泛传播互助精神和志愿精神,提高农村互助养老的社会认知度,让更多农村低龄老年人、青年人成为志愿者。
  着力加强社会组织结对帮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公益创投、补贴奖励、提供场所等多种方式,引导慈善组织实施救助帮扶类慈善项目,助力农村互助养老。支持社会工作介入,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同时为参与农村互助养老的志愿者开展老年人基本照护、生理及心理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新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低偿购买和支付机制,推动农村互助养老由兜底型养老向普惠式养老、高质量积极养老转型。适度引入政府购买服务,吸引专业社会力量推广智慧养老技术与设备。民政、卫生健康部门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托管”农村幸福院,探索“公益性+市场化”服务模式,为实行互助养老的农民群众提供医养康养结合服务。总结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验,鼓励保险公司合理设计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探索实施农村互助养老长期护理服务提升计划,瞄准中重度失能失智的农村老年人,加强医疗服务和生活照料服务供给,以此为农村互助养老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是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重点项目(24ZDB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