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0008","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推动“老幼共托”新模式加速落地","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4-12-25 09:46:57","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文/洪秀敏 韩懿
当前,我国正同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的双重挑战,“老幼共托”的双龄共养新模式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例如,北京市将普惠托育点嵌入养老服务驿站;四川省成都市打造老幼复合型社区综合体……将养老与托育服务在居住空间、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旨在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促进代际交流,同时满足老年人与幼儿的照护需求。然而,虽然“老幼共托”新模式存在诸多优势,但其推广的具体实施策略仍需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老幼共托”模式具有多维优势
“老幼共托”模式有助于推动“一老一幼”服务资源整合。通过共享服务资源,“老幼共托”模式形成了一种高效、可持续的服务模式,有助于降低服务成本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空间和设施方面,共托机构将养老和托育服务集中在同一场所,使生活空间、户外区域、医疗保健设施等资源得以共享,从而降低机构的重复建设和维护成本。在人力资源方面,护理人员和教师经过交叉培训,能够同时服务老年人和幼儿,这有效提升了人员配置的效率。在活动和课程方面,老年人与幼儿可以共同参与园艺、手工等活动,节省了单独组织活动的成本。
“老幼共托”模式有助于减轻家庭照护压力。这一双龄共养的新模式为“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提供了解决养老、托育两大难题的一站式服务,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家庭不需要分别寻找养老和托育的照护资源,减少了家庭在时间管理和空间协调上的压力。在这种模式下,家长避免在上班、育儿和养老之间疲于奔波,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提高了家庭的整体幸福感。此外,这种模式还通过加深祖父母和孙辈之间的情感联系,增进了家庭内部的理解与支持。
“老幼共托”模式有助于促进代际学习发展。老幼共融的环境为跨代交流提供了丰富的机会。老年人能够向幼儿分享智慧和经验,从中感受到被需要和重视。这种正向的情感反馈有助于延缓衰老过程,提升老年人的自我认同感和生活质量。幼儿通过与老年人的交流,能更全面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与情感纽带,学习到尊重和同理心,为其日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奠定良好基础。此外,这种跨代互动不仅能够促进代际和谐,还能帮助幼儿初步理解生命的衰老,形成健康的生命观。
“老幼共托”模式推广面临现实挑战
一是服务标准与监管亟待完善。一方面,我国尚未出台养老托育融合服务体系的服务规范和质量评估标准,导致各地机构在实践过程中各行其是、标准不一。尽管“老幼共托”服务日益兴起,但在实际操作中,各机构在场地设计、服务内容、人员配备等方面做法不一,难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模式。另一方面,关于“老幼共托”模式的监管体系尚不健全。监管机构职责划分模糊,尚缺少养老托育融合服务体系的协同机制和定期检查机制。这种监管不足导致部分机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有效保障老年人和幼儿的身心健康,从而增加了这一新兴模式的风险性。
二是双龄资源共享存在阻碍。一方面,场地和设施的共享性不足。已有的“一老一小”活动场所通常是针对老年人和幼儿分别设置的,功能较为单一,难以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即便在一些共用空间中,设施的设计仍难以满足两个年龄段的需求,如活动空间的大小、家具的舒适度和色彩搭配等都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为共享环境带来了挑战。部分老年人基础性疾病较多,可能对幼儿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而幼儿活动产生的噪声也会影响老年人的睡眠及日常活动,造成环境冲突。此外,双龄人群在空间使用的时间安排上也可能出现矛盾。
三是复合型专业人才资源匮乏。“老幼共托”模式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老年护理知识,还要掌握幼儿保育与教育技能,这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养老和托育领域本已存在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具备双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此外,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需的时间周期较长、缺乏系统性的技能培训和认证渠道,是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
提升服务质量需重点做好三件事
一是完善“老幼共托”模式的服务标准与监管机制。一方面,尽快出台相应的服务规范和质量评估标准。在明确设施规划、服务流程和工作人员资格等要求之外,将照护过程质量等作为评估重点。将共托机构服务质量与资金补助挂钩,根据评定结果给予激励性奖补。通过试点项目,探索和总结“老幼共托”模式的有效做法,以典型示范引领全国性“老幼共托”服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模式。另一方面,完善“老幼共托”模式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确保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过程中形成合力。建立定期检查和评估制度,强化机构自我监管和社会监督,对服务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二是推动“老幼共托”模式的资源共享与环境优化。一方面,优化场所和活动设计。对现有的养老托育空间和设施进行改造,使其能够适应老年人和幼儿的共同使用需求。可设置多功能区域,便于根据活动内容和时间灵活安排,为老年人和幼儿提供舒适的共享空间。比如,设置活动室、安静区和户外休闲区,以便进行分时段的活动安排,使老年人与幼儿各得其所。另一方面,针对老幼在健康状况及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营造和谐健康的共享环境。为降低健康隐患,应强化卫生管理,确保场所定期消毒。此外,还应设计适合老幼共同参与的低噪声活动,如绘画、手工等,并引导幼儿尊重老年人的安静需求。
三是加大“老幼共托”模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方面,在高校开设专门课程,系统性传授老年护理与幼儿保育的双重技能知识,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开发模拟训练项目,并建立“老幼共托”服务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积累跨龄照护经验。另一方面,对现有养老和托育服务的从业人员进行交叉技能培训,借助考核和认证体系提升其专业水准,确保他们具备服务老年人和幼儿的双重能力。此外,制定专门的激励政策,通过发放专项津贴、畅通职业发展路径等方式,吸引更多人员加入该领域,增强从业者的从业稳定性,形成持续、稳定的人才供给体系。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优先关注重点课题“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研究”(课题批准号:BAEA22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