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8324","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把握延迟退休改革的双重逻辑","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4-10-18 12:33:28","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文/金牛
9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延迟退休改革方案正式出台。从人口学视角科学认识延迟退休改革的重要性,须把握好双重逻辑。
逻辑一:旨在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
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延续自上世纪50年代,彼时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到50岁。随着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人口死亡率快速下降,2023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78.6岁,并在2035年之前有望超过80岁。人口预期寿命的巨大提升,与执行几十年的偏低的法定退休年龄产生现实矛盾,因此需要对制度进行调整。同时,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只是人口发展新常态的“冰山一角”,其还表现为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劳动力资源收缩,这些共同构成我国实行延迟退休改革的现实背景。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表现为“四超”特征,即超大规模老年人口数量、超快速度老龄化进程、超高水平老龄化程度、超级稳定老龄化社会形态。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4》的中方案预测数据,从2023年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从近3亿人增加到突破4亿人,占总人口比重将从21.1%上升到超过30%;根据老年人口比重的变化程度,我国从老龄化社会到中度老龄化社会用时20余年,而从中度老龄化社会到重度老龄化社会仅用时10余年。此外,从《世界人口展望2024》高、中、低三个人口预测方案来看,不同预测方案所指向的老龄化社会形态都是稳定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意味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同时老年期越来越长,在养老资源总储备不变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势必稀释人均养老资源获得量,考验养老资源配置能力。
我国劳动力资源收缩,呈现出近期缓和、远期剧烈的态势。劳动年龄人口是劳动力资源的蓄水池,我国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2010年达到峰值70.1%,其规模在2011年达到峰值9.4亿人,占比和规模分别从2011年和2012年开始下行,2035年将降至59.7%和8.2亿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和规模的下降趋势较为缓和,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机会窗口期。而到2050年时,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预计将降至50.1%,规模降至6.3亿人,劳动力供给的稀缺性将在远期开始显现。据预测,到21世纪六七十年代,平均每1个劳动年龄人口需抚养1位以上的老年人口。此外,还应看到的是,与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缩减相同步,我国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逐年增加,2023年达到11.1年,当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4年。随着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如果法定退休年龄保持不变的话,会在劳动力总量缩减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缩短人均工作年限。对此,延迟退休改革顺应了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的趋势,是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
逻辑二:有利于深度开发长寿红利
延迟退休改革有助于延长低龄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的生产周期,通过增加劳动力要素投入,从供给侧释放长寿红利。低龄老年人口不仅数量规模巨大,而且越靠近当前的出生队列,受教育状况越好,人力资本水平持续提升。同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普查时点,30至39岁、40至49岁和50至59岁年龄段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分别为30.1%、15.0%和7.5%,这些年龄段的人口将在30年内陆续步入老年期,相较于已经步入老年期的60至69岁和70至79岁年龄段人口,他们具有更高的知识技能水平,实现了更充分的人力资本积累。通过延迟退休改革,使这些年龄段的人口适度延长工作年限,将从数量和质量双重维度增加劳动力要素投入,从宏观经济增长的供给侧释放长寿红利。
延迟退休改革有助于延长低龄老年人口的财富积累周期,通过改善消费预算约束,从需求侧释放长寿红利。预测数据显示,我国50至59岁预备老年人口和60至69岁低龄老年人口,将分别在“十四五”和“十六五”时期迎来规模峰值、转升为降。在2035年前,低龄老年人口基数较大,蕴藏活跃型银发经济的市场潜力;70至79岁中龄老年人口将在2043年左右迎来规模峰值、转升为降,但是在21世纪中叶仍有1.65亿人以上的超大规模,形成健康型银发经济的市场潜力;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在整个21世纪上半叶持续增加,2045年左右将首次突破1亿人,蕴含辅助型银发经济的市场潜力。而要在本世纪中叶之前充分释放这些市场潜力,需要以充足的财富积累为基础。根据《决定》,从2025年起,用15年时间渐进式地延迟男、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男性职工退休年龄从现行的60周岁逐步延迟至63周岁,女性职工依据不同岗位性质,分别从现行的50周岁(工人岗位)和55周岁(干部或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延迟至55周岁和58周岁。有效延长低龄老年人口生命周期中的生产时长,实现更稳定的个体财富积累,将使驱动银发经济长效发展的消费引擎更加强劲。
推进延迟退休改革须始终秉持理性思维
基于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和深度开发长寿红利的双重逻辑,积极推动延迟退休改革,要始终秉持三个理性思维。
第一,改革具有道路必由性和任务系统性。既要看到延迟退休改革是借鉴先行国家和地区经验、顺应人口发展大势的必由之路,也要看到延迟退休改革作为推动社会制度安排适老化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以系统思维推动综合施策,实现多维政策协同推进。
第二,改革具有形势缓和性而非方向逆转性。延迟退休改革能够释放规模巨大的劳动力蓄能,但并不能逆转劳动年龄人口在长周期缩减的趋势。就增强养老保障可持续性而言,关键在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开源”和“节流”并行不悖,“做蛋糕”和“分蛋糕”兼而有之。
第三,改革具有政策柔性。延迟退休改革坚持“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原则,因“群体”制宜,充分考虑到了行业和岗位特点。例如,将最低缴费年限由原来的15年逐步提高到20年的这项改革,《决定》也设置了5年缓冲期,减少对临近退休职工的影响,彰显了政策柔性。
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TJSRQN23-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