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4196","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双心启航 为心血管病诊疗辟新径","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7-09 10:16:59","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本报记者/赵星月
双心医学是一门将心理健康与心脏健康相结合的学科。近日,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办的“心身交融、双心启航”综合医院心身整合理念下的双心医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分别从生物医学和人文医学角度,阐释双心医学为心血管疾病治疗和预防所开辟的另一种路径。
兼顾心身共病患者的整体需求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常见类型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随着现代医学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如压力、焦虑、抑郁等,不仅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还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以高血压为例,其危险因素除高钠低钾饮食、超重和肥胖等传统生物学因素外,也包括精神心理因素。”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淑娟介绍,《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已把“精神紧张”列为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并把“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纳入治疗策略。
同样,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过程也可能引发或加重患者的心理问题。一项荟萃分析纳入41个与高血压和抑郁相关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抑郁发生率为26.8%,其中我国为28.5%。
“当前,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推动医学从‘疾病治疗’迈向‘健康促进’,需要医生在关注患者躯体健康的同时,同步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北京朝阳医院院长李海潮认为,心内科侧重心脏器质性病变的检查与治疗,精神心理科聚焦心理疾病的诊断,二者协作,才能兼顾心身共病患者的整体需求。
2023年12月21日,北京朝阳医院“心脏—心理联合门诊”开诊,由临床心理科医师和心内科医师共同出诊,自此开启心身医学新模式。今年4月1日,该院双心医学科成立。
“约30%~50%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心理障碍,而心理问题未得到干预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复发率及死亡率显著升高。”北京朝阳医院双心医学科主任石慧介绍,双心医学科基于对生命全周期心理与躯体健康相互影响的研究,通过心理与器质性病因的综合干预,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综合医院心身医学的“用武之地”
建立双心医学科是心身整合理念下的一种有益探索。除此之外,综合医院心身医学还能为患者提供哪些帮助?
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医师洪霞举例,当精神疾病患者以多种躯体症状就诊于各科或与躯体疾病共病时,当精神心理因素参与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时,当器质性疾病导致精神行为症状时,当患者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出现各种心理行为反应时……这些都是心身医学的“用武之地”。
精神分析学家迈克尔·巴林特曾提出临床医生容易陷入的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躯体式思维,即医生在诊断时首选躯体疾病,因为他们更理解这些,也能更精确地表达他们的结论;另一种是心理式思维,即医生不顾一切躯体症状和痛苦,直接将它们归因于患者的心理问题。
“而临床更需要的是心身式思维,即医生能够深刻认识:任何精神或情绪压力均伴随着或等同于某些躯体感受。”洪霞说,不仅瓶装、袋装或盒装的药品是药物,医生本身就是有“药效”的。疾病面前,医生需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一方面,直接提供情绪价值;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支持推动者,为患者争取医疗以外的各类资源。同时,在医患交流中,医生需要了解患者如何理解和评价疾病治疗过程,为患者提供新的信息和角度,核实患者的理解有无偏差,进而帮助他们找寻最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进而缓解症状,增强对疾病的适应性。
“何为‘最适合’?其实没有标准答案。”洪霞说,不是所有患者面对疾病都是忧心忡忡,部分患者对疾病本身“不闻不问”,只是配合治疗,这种“钝感”,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应对方式。
双向损伤导致心脑血管共病高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红星所分享的心脑互作机制,将学术交流内容进一步拓展至脑心同防共治领域。
王红星介绍,脑与心之间存在紧密协作的关系,它们共同维系着人体的正常运作。在生理层面,脑通过神经元与神经递质传导物质调控心脏的节律与频率,而心脏则通过血液的输送,为大脑提供必需的氧气与养分,确保其高效运转。在情感与心智层面,脑是情感与思维的核心,主导着思考、判断、决策及情感体验等。心则是情感与情绪的外在表现,其活动影响着大脑的认知与情感反应。
“此外,脑与心的协同调控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王红星说,心理健康与正常脑部活动、心脏健康息息相关。心脏的健康能为大脑的高效运作提供助力,而大脑的健康亦能维护心脏的正常功能。生理状态下,二者协同维持机体稳态;病理过程中,双向损伤机制导致心脑血管共病高发。既有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认知障碍患病率达30%,心衰患者痴呆风险增加2倍。
睡眠障碍是长期焦虑、抑郁的必然结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睡眠医学中心主任王春雪将自己与团队近年来开展的多项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王春雪介绍,在研究中团队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睡眠质量差与卒中后焦虑抑郁关系密切。与此同时,不同程度的基线睡眠质量下降与卒中后抑郁严重度增加相关,主观性失眠增加脑血管疾病慢性期残疾风险。
“基于脑心同防共治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仍需聚焦跨器官新型靶点与动态监测技术。”王红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