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2649","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价值重塑破解老年心理困境","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4-30 13:56:23","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特约记者/衣晓峰 《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数据显示,我国23.76%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其中5%处于深度孤独状态,超26%伴发抑郁、焦虑症状,6%需临床干预。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老年群体的精神心理问题较为普遍,通常表现为认知障碍、...
  ■ 特约记者/衣晓峰
  《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数据显示,我国23.76%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其中5%处于深度孤独状态,超26%伴发抑郁、焦虑症状,6%需临床干预。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老年群体的精神心理问题较为普遍,通常表现为认知障碍、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多种临床症状,严重制约其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如何帮助老年人摆脱心理健康困境,守护亿万老年人的“精神家园”,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挑战。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尹梅、人文医学专业博士王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老年人通过社会参与重建群体归属感、通过代际互动获得价值认同、通过数字技术跨越空间限制,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望在积极的社会活动中得到持续有效的改善和提升。
  工作角色中断后的心理困境
  年逾花甲的文大叔长期从事机关事务管理工作,退休后本应开启悠闲惬意的晚年生活,可他却时常情绪低落,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在家人的关切下,他道出了心中的苦闷。原来,离开数十年的集体环境后,文大叔失去了日常社交,倍感孤寂冷清,在岗期间的忙碌感、价值感和归属感随之消失,整日无所事事,甚至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境地。在其亲人和好友的开导与鼓励下,文大叔参加了老年大学,报了书法、绘画和声乐班,结识了一群年龄相仿的朋友,在学习和交流中重新找回了人生的乐趣。如今,他的萨克斯演奏水平已突飞猛进,一曲《游牧时光》经常获得好友夸赞。
  尹梅指出,老年人退休后经历的岗位角色中断,犹如突然踩下了“刹车”,很容易造成群体归属感的丧失。作为社会性动物,人始终存在被需要、被认可的心理需求。当工作场域提供的社交网络和价值反馈瞬间消失,家庭结构小型化又削弱了传统代际支持时,像文大叔这样的老年人极易跌入“存在感真空”。
  缺乏社会联结与群体认同,亦是老年心理症结的核心风险因素。王晓解释道,当个体无法持续参与并获得群体认同之时,就会触发自我价值解构的“扳机”——老年人既模糊了对“我是谁”的定位,也难以在快速变迁的社会环境中锚定新的人生支点。
  尹梅认为,破解老年心理健康的深层困局,必须精准构建社会与家庭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支持生态,唯有让社会的制度性回应、家庭的情感支撑与技术的连接效能形成共振和磁场,老年人才能在人生晚景中完成从“边缘旁观者”到“价值叙事者”的身份转变。
  代际共融,感受家庭的温暖力量
  王晓强调,家庭既是老年人情感归属的“温情地带”,更是抵御社会疏离、重建自我认同的第一道屏障。多项研究表明,子女情感支持可以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益寿延年。而实际上,传统的家庭互动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子女忙于职场打拼,孙辈成长于数字时代,许多老年人逐渐感到自己沦为家庭和社会的“旁观者”。从这个角度上,如何让家庭支持更有效地帮助老年人重拾社会参与感、获得感,亟待破题。
  尹梅建议,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关心不应仅仅局限于生活照料,更要利用“情感在场”与“价值激活”帮助老年人重建社会联结。在平日里,子女应该主动倾听父母的人生故事,鼓励其将生活智慧转化为可分享的资源,例如邀请擅长烹饪的老年人传授厨艺,鼓励热衷书法的长辈将作品赠送给亲友等。这种“生活化赋能”,既能唤醒老年人的自我肯定,也能让柴米油盐的日常成为代际对话的文化载体,有利于找回老年人的自我价值,为他们搭建起融入社会的桥梁。
  二次就业,让社会价值重新迸发
  王晓提出,针对不同身心状态与生活愿景的老年人群体,需营造多元包容的社会参与生态,让每位老年人都能找到与时代对话的价值接口。对于渴望继续服务社会的老年人,可搭建平台助力其参与志愿服务和灵活就业。
  尹梅介绍,2003年,全国老龄委发起了“银龄行动”,组织各领域的老专家前往欠发达地区提供志愿服务,至今已20余年,该志愿服务被视为老年人群社会参与活动的典范。未来,相关部门可深入探索建立老年志愿服务标准化体系,推动服务团队专业化、项目精细化发展;构建“银发人才数据库”,按健康水平、技能特长、服务意愿等层面精准分类,将需求与供给有效衔接,让老年人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施展。此外,还可尝试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做法,用老年人的志愿服务时长积分换取家政服务、健康管理等便民服务,对长期参与者授予荣誉证书,让老年人的社会认同感变为持续参与的内生动力。
  在志愿服务之外,很多老年人还希望通过二次就业输出社会价值。2024年,云南省教育厅招聘956名“银龄”教师,这一举措正是以制度创新回应“老有所为”需求的生动写照。在动员用人单位拓展“银龄”就业岗位的同时,还要加强制度保障,规范短期劳务合同内容,明确加班限制、解约补偿等条款。王晓呼吁,对聘用老年人才给予税费减免等政策支持,全力促成“企业愿招、老人愿干”的双轮驱动。全社会要消除年龄偏见,强化尊重老年价值的氛围,既让经验沉淀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增量资源,也满足老年人被认可、被需要的心理需求,真正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文化养老,体现深层次的关怀
  除了志愿服务与就业之外,许多老年人还倾向于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融入集体,在琴棋书画、歌舞曲艺中充实自我,让晚年生活焕发诗意与生机。尹梅表示,各地不妨把文化养老作为切入点,营造“低门槛、高温度”的参与生态。例如在社区开设阅览室、健身房等老年活动场所,在公园、广场开辟晨练角和露天合唱团等共享空间。老年大学在扩大招生规模中,可积极拓展更多的创意课程,让老年人不同层次的文娱需求都能找到适配场景。如今,全国各地纷纷开展流动戏台、乐龄合唱节、非遗传承课堂等“银龄乐学”活动,正是很好的写照。
  王晓认为,文化养老所承载的人文温度,不仅在于缓解老年群体的孤独境遇,更指向对生命价值的深层重构。这种关怀模式突破了将老年人视为被动受助者的传统范式,转而构建其作为文化实践主体的可能性。在集体性的文化互动中,将个体经验转化为公共精神财富,使晚年生活超越生理年龄的局限,升华为延续自我实现的精神慰藉,在持续的社会参与中赢得生命尊严。
  数字赋能,拓展联结的纬度
  尹梅指出,线下平台为老年人夯实了社会参与的基石,而数字技术的融入正悄然拓宽这份联结的维度——不再受制于腿脚是否灵便、交通是否便利、天气是否晴好,而是以“云端共在”的方式,让每位老年人都能自主定义参与社会的节奏。
  通过智能设备和网络平台,银发群体正以独特方式贡献自我价值:退休医生在线问诊覆盖偏远山区,非遗传承人直播教学吸引上万名学员,社区“云议事厅”里有老年人用语音提出改造建议……数字技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助推器”,而要让这种“云端力量”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价值创造,还需从政策适配、技术包容、权益保障等维度悉心编织系统性支持网络。

  王晓建议,积极鼓励公共服务平台开放适老化接口,例如在医院挂号系统开设“银发专属通道”,在政务APP增设“子女代办”一键授权功能,降低老年人触网门槛;引导社交、购物类软件推出语音购物、防诈弹窗等适老化服务,提升老年用户体验感;同时要保障老年人的数据安全,禁止网站向其推送高风险投资、保健品等诱导性广告,设立老年人投诉通道。通过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支持,老年人必将跨越“数字鸿沟”,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参与,在贡献经验与智慧的过程中,重获尊严与社会认同,让心理状态更健康、更强大。


  │短评│
  老年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医学命题,更是社会治理的时代课题。针对我国老年人的精神心理问题,单纯的临床干预已倍显单薄,构建“社会联结+价值重塑”的立体化支持体系,可以在老龄化社会中筑起精神健康的堤坝。
  守护老年群体的精神世界需要多方协同——家庭的理解陪伴、社区的包容支持、企业的创新响应、政策的精准托举和加持,这些缺一不可。唯有让老年人在贡献经验与智慧的过程中重新锚定自我价值,在代际对话与文化浸润中拓展生命的意义,方能在暮年时光书写“有尊严、有温度、有回声”的人生篇章。这不仅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必由之路,更是社会文明向善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