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2307","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放不下患者的“刘老汉”","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4-16 10:39:35","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通讯员/陈蓉 特约记者/黎军
在茫茫星河中,总有那么几颗璀璨的星星,高悬天际,绽放着自己的光芒。刘明珠,这位从重庆市沙坪坝区疾控中心退休后被返聘到沙坪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放射科医生,就是医疗星河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初心未改,用不变的情怀当好健康“守门人”
刘明珠于1972年参加工作,从原先的沙坪坝区结核病防治所,再到后来的沙坪坝区疾控中心,他走过了漫长而充实的职业生涯。早期交通不便,群众看病往往要辗转奔波。刘明珠不顾路途艰辛,带着沉重的设备,进厂矿、下大队、到学校,为那些不便到结核病防治所的居民提供上门服务。田间地头、村舍小院,都曾留下他忙碌的身影。刘明珠用敏锐的目光在一张张影像片子中捕捉疾病的蛛丝马迹,凭借精湛的医术,让许多被病痛折磨的患者重展笑颜。岁月流转,他的鬓角染上了白霜,脸上刻下了时光的痕迹,可他那颗为医疗卫生事业奉献的心,却从未有过丝毫动摇。
年近七旬的刘明珠,自2014年退休以来,坚持退休不退岗,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投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工作中。为了让更多患者能够及时获得准确的诊断与有效的治疗,他用心对待每一次诊断。
担当依旧,用不减的热情当好基层“顶梁柱”
退休之后,刘明珠本可享受悠闲时光、含饴弄孙,可他始终放不下自己深爱的医疗卫生事业,放不下那些在基层翘首以盼的患者。于是,他于2018年来到沙坪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发挥余热。
当时,基层放射科面临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刘明珠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熟练地操作着每一台设备,仔细审视着每一张影像片子。他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力求作出最精准的诊断,平均每年接诊患者达1.1万人次。在他的带领下,沙坪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放射诊疗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连续多年在区放射质控中心评价中名列前茅,影像质量优良率和检查报告优良率长期高达99%。
一位患者曾辗转多家医院都无法明确病因,一度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后来,他拿着在其他医院拍摄的影像片子,慕名找到了刘明珠。在观片灯下,刘明珠仔细观察该患者的影像片子,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最终准确判断出了病症,为患者制定后续治疗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那一刻,患者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紧紧握住刘明珠的手,泣不成声地表达着感激。
在很多患者的心中,刘明珠就是那盏照亮他们健康之路的明灯。很多患者原本需要长途跋涉去大医院排队做放射检查,如今在基层就能得到专业诊断。一位曾接受过刘明珠诊断的患者说:“刘医生出具的诊断报告非常准确,有他在,我们看病方便多了,都不用去大医院了。”刘明珠笑着回应:“是组织培养了我,能为大家做点事,我这心里才踏实。”
奉献无悔,用细致的关爱当好前辈“刘老汉”
刘明珠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基层,他不仅是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更是一位无私的导师。他利用工作之余,为年轻的放射科医生们传授技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在日常工作中,他手把手指导,从影像的拍摄技巧到疾病的诊断思路,都倾囊相授。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刘”“刘老汉”。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基层的年轻医生们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逐渐能够独立应对各种复杂的诊断难题。
此前,刘明珠的老伴不幸罹患多发性骨髓瘤。疾病不仅让他的老伴承受着身体上的剧痛,也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经历了骨髓干细胞移植和多次住院治疗后,刘明珠老伴的身体极为虚弱,需要时刻有人在身边照顾。面对这样的家庭状况,刘明珠内心充满了挣扎与无奈,但他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热爱和对基层患者的牵挂,却从未因此而减退。他白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忙完工作,下班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中,悉心照料老伴的饮食起居,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努力寻找着平衡。
刘明珠就像一颗明亮的珍珠,在基层的舞台上散发着独特的光彩。他以自己的坚守与奉献,诠释了医者的大爱无疆;他以自己的专业与担当,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