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8482","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立秋后 仍需防暑祛湿","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4-10-22 09:40:20","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本报记者/何贤
立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有哪些养生保健方法可以预防呼吸道疾病?特殊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应该如何加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管理?近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中医师龚燕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王丽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马长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预防感冒应祛湿祛寒
立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但暑热未尽,昼夜温差大,容易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龚燕冰表示,立秋之后除了要避免凉风的侵袭之外,还要继续防暑祛湿。此时,预防感冒,要兼顾祛湿和祛寒。立秋过后的一段时间,大家可能会出现肺燥,如口干、咽干等症状。中医认为,五色对五脏,燥邪是伤肺的,白色入肺,这时候可以进食一些白色的食物,有滋阴润燥的功效,比如百合、梨、银耳等。
龚燕冰也指出,“贴秋膘”是民间习俗,立秋时进食一些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一方面补充因为夏天天气炎热、胃口不好、体力消耗比较大引起的身体亏空,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抵抗力来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这符合中医“秋收冬藏”的理念。
不过,龚燕冰也强调,当今存在营养过剩的问题,不能盲目地“贴秋膘”。比如过度进食一些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可能会增加肥胖、高脂血症、冠心病的风险。所以“贴秋膘”不光是要吃肉,还要注意饮食均衡、营养结构合理。
龚燕冰建议,如果出现了感冒的症状,如流鼻涕、咽痛等症状,也可以按揉列缺穴。列缺穴是手太阴肺经上的一个穴位。揉按列缺穴会起到宣肺解表、温经通络的作用,每次可以揉按一到两分钟,可以反复进行揉按。在起居方面,立秋时节白天越来越短了,夜晚越来越长了,《黄帝内经》中提倡顺应天时“早卧早起”。提倡早睡,也是顺应了秋季收敛的特性,早起是为了防止收敛得太过,帮助阳气生发。
中老年人不能忽视心血管病
立秋过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对心血管系统是个不小的挑战,中老年人应该如何加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管理?
马长生表示,在秋天乃至冬天,血压波动会更大。立秋开始,到秋冬交际,有心血管病的中老年人要更加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危险因素的控制。所有的心血管病患者都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严格控制,该吃的药要吃,同时要吃够剂量,把血压、血脂、血糖都控制在理想的水平。
同时,患者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也包括不吸烟、限制喝酒、不要久坐等。秋冬季节温差开始变化,患者要适应这个变化。冬天更冷,心血管病的危险更大,但是经过秋天的准备,把危险降到最低,为过冬做好准备。
立秋之后谨防“秋老虎”
立秋仍处于“三伏天”的中伏,俗称是“秋老虎”,人们也容易出现四肢乏力、头晕昏沉、口中黏腻等症状,对此,龚燕冰指出,立秋虽然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但其实现在还是暑热盛行的,特别是中午还处于高温天气,目前这种高温和高湿度仍然盛行。四肢乏力、头晕昏沉、口中黏腻等症状,在中医来讲,很可能就是湿气困脾的表现。中医讲,脾是后天之本,是喜燥恶湿的,这种湿的气候对脾脏的运行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脾虚的人群,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龚燕冰推荐大家平时可以食用一些药膳粥,将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功效的药食材加到粥里面,根据个人的口味,可以酌情加一些莲子、山药、茯苓、薏米,健脾利湿。如果嫌做粥麻烦的话,龚燕冰推荐了芡实茯苓茶。芡实又叫“鸡头米”,具有健脾祛湿、固精气的作用,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胃的作用,这两种药材每种取10克加入500毫升的水中煮水喝,可以改善包括下肢困乏、头脑昏沉、身体浮肿、腹泻等症状。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大家应该如何科学应对季节交替带来的健康挑战,尤其是呼吸道疾病和过敏症状的发生?王丽萍表示,夏秋交替,天气变化不定,人体的呼吸系统最容易受到侵袭,像老年人、儿童、体弱者、营养不良者以及一些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容易在这个时节感染包括流感在内的一些呼吸道传染病。针对这种情况,大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根据温度变化,及时调整衣物。积极接种疫苗,如流感、肺炎疫苗等。疫苗能够有效保护老年人、儿童、一些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易感人群,减少感染发病以及发生重症的风险。还要做好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流涕、咽痛等一些呼吸系统症状时,要尽量保持休息的状态,根据情况及时就医。
王丽萍提醒有过敏体质的人群,要尽可能避免接触过敏原。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居室的清洁卫生,尤其是卧室、客厅这些长时间停留的容易积灰的地方,是容易引起过敏的地方,要定期清洁。在饮食上要注意过敏原,秋季是一些海鲜丰收的季节,这时候要管住嘴,有过敏体质的人应谨慎食用海鲜等容易引发过敏的食物,避免发生过敏反应。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像有皮疹、红疹、皮肤瘙痒这种情况,要及时就医,并且就医时要告知大夫自己的过敏史和目前症状,针对这些症状医生会给予及时的治疗。
晒背虽好但不适合所有人
针对最近网络上非常火的晒后背的现象,龚燕冰表示,晒后背确实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在中医里,晒后背相当于是利用太阳的照射和大自然的阳气,来提升身体阳气的一种方法。中医讲,后背是阳,腹部是阴,在后背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两条阳经。督脉在后背正中央,这上面有个很有名的穴位,就是大椎穴。督脉是“阳脉之海”,统揽一身阳气,它对于全身阳气的运行非常有帮助。督脉对于整体经络的通畅、温煦,包括扶正祛邪都有重要影响。另外,在伏天晒后背也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
龚燕冰指出,冬天手脚特别怕凉的患者,也就是中医里讲的阳虚患者或者体质虚弱的患者,还有一些寒湿比较重的患者都适合晒后背。但晒后背也要讲究时段和时长。在这个季节,一般要避免暴晒,在上午八点到十点的时段、下午三四点后的时段,紫外线强度比较弱,阳光也比较柔和,这些时段比较适合晒后背。晒后背的时间也要控制,比如年老体弱的人可以短时间晒背,根据自己身体的感受,一般可以先晒15分钟、20分钟,循序渐进地可以增加到30分钟,主要是避免阳光照射之后引起一些身体的不适,要以自己感觉舒适为度。
那么什么样的人不适合晒后背?龚燕冰表示,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皮肤病的人群,以及容易上火、有湿热症的人群,还是要慎重晒后背。在晒后背过程中,要注意补水。如果出汗比较多,可以补充一些淡盐水,饮用一些功能饮料等。如果出现大汗淋漓甚至胸闷气短的症状,要立即停止晒背,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