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采血室,护士正在为一名小朋友采血。肖建军摄
■ 本报记者/牛煜辉 通讯员/杨雅琴 特约记者/肖建军
“我想在医院再玩会儿。”近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门诊楼三楼的患儿游乐区,欢快的音乐、造型各异的摇摇车与炫彩的灯光交织,一座小型游乐场成了孩子们的“快乐天地”。3岁的闹闹看完病跟爸爸妈妈回家,路过这里被吸引,央求留下玩耍。在这里,闹闹跑来跑去,完全看不出刚才还在因为过敏性肺炎而就诊。
“儿童就诊不恐惧、家长陪诊不紧张”的场景,在河北省保定市的医疗机构并不鲜见。在国家推进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的大背景下,保定多家医疗机构从环境改造、服务升级等方面发力,全方位打造适配儿童需求的就医场景。
想在医院再玩一会儿
闹闹家住保定市白沟新城,5天前,因为频繁咳嗽,他的爸爸妈妈曾带着他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就诊过一次。
“当时医生检查后,诊断孩子为过敏性肺炎,给开了药。”闹闹的爸爸说,吃药后,闹闹病情明显好转。今天是过来复查,复查结束后,闹闹路过游乐区,不肯回家,非要在医院再玩会儿。
看着闹闹刚从摇摇车上下来,又迫不及待地奔向玩具,爸爸妈妈很是欣慰。其实从第一次来医院检查,闹闹的爸爸妈妈就发现这座医院的“不一样”——门诊大楼以绿色为主基调,配以浅黄色的暖色调,与印象里医院的“大白墙”不同;一进门,闹闹的注意力就被诊区悬挂的儿童画创意作品、墙面上的立体卡通图案吸引,头转来转去,眼睛忙不过来。
在小朋友最害怕的采血环节,闹闹走进了一间特别的采血室——一个充满童趣的“森林世界”。在那里,闹闹的注意力被播放的动画片吸引,而护士阿姨跟小朋友打交道也很有经验,手法娴熟,一针见血,轻松完成采血。“一所很会为儿童考虑的医院”,这是闹闹的爸爸妈妈整个陪诊过程中最大的感受。
保定市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科科长杨肖介绍,2021年,保定市全面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以“一米高度看保定”儿童视角,优化儿童公共服务。保定市卫生健康委印发卫生健康系统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后,各医疗机构对照建设标准,进一步推进儿童友好医院建设。
保定市妇幼保健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保定市徐水区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对门诊、病房及其他公共空间的设施环境进行改造。通过动物造型、彩色壁纸、卡通图案等装饰,将儿童友好元素融入环境设计;在等待区设置儿童游乐空间,减少就医等待焦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全员行动,举办了“建设儿童友好型医院创意装饰活动”,员工发挥创意想象力,装饰诊室及病区。各诊室和病区以不同颜色不同风格营造温馨、舒适、趣味的空间,墙壁增加卡通特色元素,为了方便小朋友观察,所有的卡通形象距离地面高度保持在90~150厘米。
保定市妇幼保健院在建筑物外部设计和内部装饰中充分融入趣味化设计元素,设置儿童“游戏区”和“图书角”,引入儿童微景观、科普互动玩具等,并增大走廊、候诊区、休息区面积。
在保定市妇幼保健院负责人看来,医院适儿化改造需要从儿童视角和需求出发,对医院环境进行系统化的升级重构。为此,医院将门诊重新布局,在每个门诊单元都配置采血等高频检查功能,让患儿出了诊室就能完成采血等检查,大大方便了患儿家庭;对儿童病房进行改造,以双人间、三人间为主,保障每张病床充足使用面积,儿童专用马桶都会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提供不同规格;开设家庭化病房,满足家长陪护需求。
此外,院区内外交通实行人车分离,通过配备防撞角和防滑扶手、设置防滑指示牌、采用防滑软质材料铺设地面、配置视频监控等措施,加强儿童安全防护。
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在保定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新手妈妈卢遥(化名)正在对自己的小宝宝进行袋鼠式护理。小宝宝是名28周的早产儿,一出生就被送到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与宝宝分离,使这位新手妈妈产生焦虑。医院推广的袋鼠式护理,让卢遥有了怀抱宝宝的机会。而小宝宝似乎也感受到妈妈的关爱,安静地享受着妈妈的怀抱。
保定市妇幼保健院作为市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超早产儿救治技术”是其优势技术。医院曾成功救治胎龄24周的超早产儿、出生体重为560克的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每年成功救治小于28周超早产儿40余例、极早产儿150余例。目前,新生儿科重症监护接受监护的小宝宝,体重最轻的一个刚来时只有560克,胎龄24周,目前身体状况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做好临床诊疗服务,是保定市妇幼保健院推进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的核心举措之一,为此,医院建立完善儿科与新生儿科多学科诊疗团队,扩展多学科诊疗覆盖的专科和病种,建立健全日间手术服务制度。推广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服务,促进出生后立即进行母婴皮肤接触、晚断脐、早开奶、袋鼠式护理等核心措施落实,以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
“早产、低体重等高危儿出院后的随访管理也很重要,患脑瘫等后遗症的患儿越来越少,离不开系统的随访管理。”保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部部长王欲琦介绍,医院强化全周期儿童保健服务,创新儿童健康服务模式,设立儿童保健部,突出保健、康复特色。
康复医学科位于保定市妇幼保健院妇幼保健中心5楼,主要进行高危儿的健康管理。对于新生儿科出院的患儿,如果到时家长没有带孩子来医院做检查,护士会给家长打电话了解情况。“盯得这么紧,就是为了做到后遗症的早发现、早干预。”王欲琦说。王欲琦管理的一个高危儿,出生时重度窒息,出现脑组织软化、肌张力高的症状,经过一年多的系统管理,情况明显好转,运动和认知水平有望恢复到正常水平。而达到这个康复效果的原因,与对患儿科学系统的健康管理密不可分。
此外,医院以“五小”(小胖墩、小骨干、小眼镜、小蛀牙、小星星)人群为重点管理对象,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特点开设儿童营养与喂养门诊、儿童心理行为门诊、儿童生长发育门诊等特色门诊,构建系统连续、防治结合的服务模式。
徐水区妇幼保健院创新开设日间光疗门诊,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宝宝达到黄疸治疗指标,传统做法是住院行5~7天光疗,这个过程中宝宝需要抽血、打针,家长不能陪护。期间,需要家长每天多次送母乳,不仅家长不方便,也增加了母乳喂养的困难。日间光疗门诊开设后,黄疸宝宝只需每日完成6到8小时的蓝光照射,可以上午来,下午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开展舒适化诊疗,如果患儿有需求,在就诊前,会由麻醉医师先行舒适化镇静。一个3岁孩子,因为淘气将麦粒塞进自己外耳道,在麻醉医师舒适化镇静用药后,耳鼻喉科医生顺利将麦粒取出。在口腔科,每个牙椅上方都配置了显示屏,在孩子看牙的时候播放动画片,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检查。
汇聚社会的力量
“摇动这个胜利铃铛三次,代表我已经勇敢完成了治疗,并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勇士。接下来,我会步入崭新的生活旅程,勇敢向前,快乐成长。”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肿瘤外科保定病区儿童活动中心的墙壁上,写有这么一段话。每一个顺利结疗的小患者,都会摇动铃铛三下,迎接自己回归。墙壁上440的数字,代表已经有440个孩子顺利结疗,回归正常生活。
病区护士长代雪曼介绍,不同于成年恶性肿瘤患者,经过规范的治疗,儿童恶性肿瘤患者约80%可以回归社会、回归正常生活。但患儿在长时间化疗过程中,失去了与同龄孩子一起上学、一起玩耍机会。为减轻患儿及家庭身心压力,医院开设儿童活动中心,联合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公益基金会等社会力量,为孩子们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专门为患儿举行的生日会上,孩子们会一起开心地切蛋糕、吹蜡烛,还会跟着“小丑叔叔”一起学变魔术;趣味手工课上,孩子们会一起绘画、玩彩泥……
推进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工程,儿童健康事业发展需要全社会合力。徐水区妇幼保健院加强医校合作,选派兼职卫生健康副校长不定期到中小学、幼儿园指导卫生健康工作,普及健康知识。今年上半年共组织健康教育知识讲座21次,受益人数8200人次,内容涵盖近视防控、控烟知识、预防接种、口腔健康知识、季节性传染病防控知识、青春期心理保健、饮食营养等方面,课堂效果及师生反响良好。在各种重要时间节点,组织专家走进社区、学校、乡村开展义诊,普及疾病防治知识。
保定市妇幼保健院做好入托儿童的早期发展与养育照护,采用医育结合的模式,将孤独症康复儿童与托育儿童相融合,促进孤独症儿童的正常回归。2025年,依托儿童保健中心,医院开设亲子早期促进、入园前儿童适应能力体验特色课程,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系统、有效的支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