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1132","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新学期,从“心”出发","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2-26 10:49:51","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本报记者/牛煜辉
寒假结束,学生回归校园不能“收心”怎么办?如何正确引导儿童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当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时,有哪些专业的治疗途径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科普知识有关情况,以帮助大家更好地适应开工、开学节奏。发布会上,针对一系列涉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相关专家进行了解答。
开学“收心”有妙招
有的学生回归校园时不能“收心”、精神倦怠,有的会心理不适、对上学有抵触情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何去缓解?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崔永华表示,经过愉快的寒假,大脑已经适应了自由、放松、生活欠规律、低压力的状态,所以当孩子面对规则化的校园生活时,在生理层面,大脑负责调控情绪的前额叶皮层需要重新适应。在心理、社会层面,学习和社交的隐性压力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担心作业没有高质量完成,担心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或者是担心在新的课程学习中遇到困难,特别是一些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可能还会面临与家人分别时的心理不适。社交压力也会导致焦虑,尤其是一些转校生和春季入学的新生,可能会担心交不到朋友,或者担心不能很好地融入班级群体。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崔永华给出建议: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心理减压和调整情绪,如适当运动或者放松训练等;根据新学期的课程安排,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比如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主动社交,开学之后主动和同学进行交流,分享假期的一些趣事或者讨论新学期的学习计划,积极参加班级的活动,如班会、小组讨论、集体活动等。
理性看待“学习困难”
近年来,一些医院陆续开设学习困难门诊、拒绝上学门诊等。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任医师吴仁容表示,学习困难与厌学门诊、拒学门诊的开设体现了医学界对儿童青少年成长困境的回应。通过“学习困难”或“拒绝上学”等通俗化的名称,可以让家长更积极和更有针对性地带孩子就诊。学习困难和厌学拒学门诊整合了儿童精神科、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资源,能够帮助家长和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和干预。
吴仁容表示,儿童青少年学习困难和厌学拒学可能与发展性问题有关,也可能是精神心理问题。发展性问题包括青春期的情绪波动、短期的学习动力不足导致的学习困难,很多时候可以通过优化家庭氛围、改善学习环境等方式缓解,建议家长用轻松的对话代替催促唠叨埋怨,营造宽松包容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共同商定学习计划,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合理安排业余活动。还有一类是精神心理问题导致的,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情绪障碍等引起的学习困难,如果孩子长期表现出学习困难、旷课逃学,甚至因此休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就医,由专业医师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精神心理问题。
吴仁容介绍,她曾接诊过一个9岁的孩子,孩子从小聪明活泼,但是上课容易分心,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明显下滑。老师和家长都对他寄予厚望,但频繁的批评和学习压力使他逐渐抗拒上学,甚至出现一上学就头疼、恶心、腹痛。最终家长带孩子来到了学习困难门诊,通过专业的评估,孩子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随后接受了系统的治疗。一个月之后,孩子重新返回校园,并重新产生学习兴趣。
“在此,我们呼吁要理性看待这个问题,既要警惕潜在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应将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性问题过度医学化。”吴仁容表示。
游戏障碍早发现早干预
有些青少年接触电子产品之后出现了沉迷情况,甚至出现了游戏障碍,进而影响了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和社会该如何正确地引导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对此,吴仁容表示,玩游戏不等同于沉迷游戏,更不等同于游戏障碍。游戏障碍指的是一种异常的行为模式,特点是对游戏失去控制力,以致其他活动都需让位于游戏。诊断的重点在于这种行为必须足够严重,导致其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害,并通常明显持续至少12个月。
吴仁容指出,从玩游戏到游戏障碍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开始是玩游戏,但学习并没有明显受到影响,随后开始失控,出现了成绩的下降,进而沉迷游戏,并严重影响睡眠和学习。最后才发展到典型的游戏障碍。这个过程可以持续数年,这就为游戏障碍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提供了时间窗口。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游戏障碍,要带孩子去专业的医疗机构接受评估和治疗。
吴仁容介绍,游戏成瘾的预防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层面入手。在家庭层面,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降低孩子通过游戏寻求情感满足的需求。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制订合理的游戏计划,培养现实生活中多元的兴趣爱好,减少对游戏的过度关注,降低成瘾的风险。在学校层面,可以加强教育引导,开设课程或主题班会,向学生讲解游戏成瘾的危害、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意识,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此外,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对于有游戏成瘾倾向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干预和辅导。在社会层面,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游戏市场的监管,网络游戏公司要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树立“为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视角。
正确使用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地使用社交媒体,以保持他们的身心健康?
对此吴仁容表示,社交媒体对青少年有很多积极的影响,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最新的信息,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和学习最前沿的知识。同时,社交媒体也是青少年建立社交关系的有效平台,通过交流沟通能够增强社交能力,在互动中获得认同和支持,促进心理健康。
吴仁容表示,使用社交媒体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心理健康风险。首先是内容上的风险。社交媒体上存在一些信息虚假、隐私泄露以及网络暴力等问题,均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感到困扰和压力。其次是过度使用的风险。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导致青少年沉迷其中,忽视真实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学业。少数青少年甚至会发展成情绪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吴仁容表示,首先,家长应该帮助他们区分真假和明辨是非。例如,定期召开“家庭数字健康交流会”,畅谈网络体验,提升青少年识别虚假信息和网络暴力的能力。其次,引导孩子们使用社交媒体的良好习惯,避免过度沉迷。比如,提前约定好日常使用时间和时长,并借助家长控制软件过滤不良内容。
寻求专业帮助
当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无助和迷茫,有哪些专业的治疗途径和资源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呢?崔永华表示,目前不少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人员,可以为学生提供咨询,帮他们处理一些情绪问题,如人际关系困扰、学业压力等。一些校外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也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协调工业和信息化部设置了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号码是“12356”,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的方式获取专业便捷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目前不少省份也在陆续开通的过程中。对于严重的心理问题,建议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崔永华表示,除了寻求专业帮助之外,向孩子提供情感支持非常重要。一方面是家庭情感支持,父母要通过行动,向孩子表达爱和关注,增强他们的安全感。比如,可以跟他们谈谈自己青春期发生的一些事情,分享当时的感受,然后对孩子目前的想法表示理解和支持等。另一方面是社会支持,要鼓励孩子参与社交和志愿活动,帮助他们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崔永华举例,他曾经遇到过一个五年级的学生,该学生转学到了一个新的学校,很不适应。因为新的学校学习节奏更快,同学之间又很陌生,所以他变得越来越内向,学习成绩也逐步下滑,最后甚至不想去上学。该学生的父母了解这些情况之后,对孩子没有任何责备,而是给孩子更多的关注、鼓励和陪伴。他们了解到学校有一个“新同学互助小组”,就鼓励孩子参加。在这个小组里面,孩子结识了一些和他一样转学过来的同学,他们之间互相分享自己的经历、互相鼓励,这个孩子同时又参加了学校的绘画社团,在这里又结识了一些兴趣相投的朋友。通过这种“提供情感支持”的方法,这个孩子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环境,学习成绩也逐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