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牛煜辉 通讯员/覃海波 曾贵祥
作为一名出生体重仅600克的超早产儿,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居民陆女士的女儿一出生便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近日,在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诊疗中心,因为要对小宝宝进行袋鼠式护理,陆女士终于第一次怀抱了自己的小宝宝,这让她紧绷的心弦得以片刻放松。“听护士阿姨说你很勇敢,妈妈来陪你一起渡过难关,你要加油。”陆女士抱着女儿说。
袋鼠式护理作为一种安全、高效、便捷的护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健康成长,还能增强母婴之间的情感联系。今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指出,推广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服务,促进出生后立即母婴皮肤接触、晚断脐、早开奶、袋鼠式护理等核心措施落实,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袋鼠式护理将在更多医疗机构开展,让更多早产宝宝和妈妈多了“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特殊的护理方式
仅仅在妈妈肚子里待了24周加3天,陆女士的宝宝就迫不及待地与世界见面了。体重只有600克、心肺发育不成熟、超早产儿……这一系列字眼儿,让小宝宝出生后直接进了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诊疗中心的重症监护室,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呼吸。出生一周后,小宝宝还曾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经过中心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宝宝的心跳呼吸恢复。但因为肺功能很差,宝宝仍然无法撤离呼吸机,且对呼吸机参数的需求很高,随时有发生呼吸衰竭的危险。
为了保障宝宝的生命安全,新生儿诊疗中心组织了一个特殊护理诊疗小组,每天不间断地评估病情,制定精细的治疗方案。因为宝宝肺功能很差,撤离呼吸机的时间还不确定,护理诊疗小组决定让陆女士参与到宝宝的护理当中,进行袋鼠式护理。
据介绍,袋鼠式护理是一种特殊的护理方式,即父母以类似袋鼠照顾幼儿的方式,将早产宝宝直立贴在胸口,进行皮肤与皮肤的直接接触。这种护理方式不仅有助于保持宝宝的体温稳定,还能促进乳汁分泌,有利于母乳喂养。更重要的是,袋鼠式护理让宝宝在出生后依然能感受到妈妈的心跳和呼吸,从而产生深深的安全感,对其心理发育大有裨益。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为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进行早期、持续和长时间的袋鼠式护理。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护理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让护理服务更温馨,医院在持续推进袋鼠式护理服务的同时,将护理模式提档升级,推出“家庭参与式护理服务”,即在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允许家长进入病房参与新生儿住院期间非医学性常规生活护理。
“进行袋鼠式护理前,医护人员要对宝宝的生命体征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在孩子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开展。”上述负责人表示,生命体征稳定的孩子,即便需要气管插管,也可以让妈妈来进行袋鼠式护理,让孩子真切地感到被关爱,最大限度地增进母婴的感情,这对孩子的病情康复有益。
对早产儿大有裨益
因为小宝宝是带着插管进行袋鼠式护理,存在插管掉落缺氧窒息的风险,这对医院的护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医院护士就是否愿意开展袋鼠式护理向陆女士征求意见时,陆女士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在第一次进行袋鼠式护理当天,陆女士按照护士的指导,提前沐浴清洁身体,穿着轻松、透气、吸汗的棉质开衫衣服,做好准备。到了病房,见到插着气管导管呼吸微弱的孩子,陆女士很紧张,按照护士教的七步洗手法,把手洗了一遍又一遍,生怕自己给孩子带来病菌。
护理过程中,陆女士躺在躺椅上,调整到舒适的姿势,将上衣敞开。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宝宝俯卧在妈妈胸前,皮肤与皮肤接触。当把孩子放在妈妈胸前时,陆女士情不自禁地和孩子交流起来,鼓励孩子要加油,孩子似乎也感受到了妈妈的心情。经过妈妈连续一周的袋鼠式护理陪伴,这名超早产儿实现全部的肠内营养支持,不需要静脉输液了,体重增长到了720克,呼吸机参数也逐步下调,病情在好转。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循证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袋鼠式护理临床实践指南(2022)》(以下简称《指南》)指出,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184个国家报告的早产发生率在5%~18%。中国早产儿每年出生人数位居全球第二。早产可能导致系列并发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不容忽视的负担;早产并发症也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袋鼠式护理已被证实是一种降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干预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护人员对袋鼠式护理的认知与实践程度逐渐提高,袋鼠式护理迅速扩大推广。《指南》指出,201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启动“早产儿干预研究项目”,在中国不同省份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和产后病房实施标准化的袋鼠式护理试点。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健康儿童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及《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中均明确提出应推广袋鼠式护理,以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新生儿科承担着全市早产儿和危重新生儿的救治工作,每年大约有1万余名孩子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新生儿科收治患儿3000名左右,其中重症患儿超过1000名,早产宝宝约600至800名。该院新生儿科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室在早产儿的救治和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断创新技术、改善服务,让更多的患儿在这里得到最好的治疗。“针对早产儿的治疗和护理,是新生儿科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室积极推出袋鼠式护理等科学的护理方法,帮助早产宝宝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医院新生儿科相关负责人说。
持续推广普及
虽然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的健康大有裨益,但《指南》指出,目前袋鼠式护理尚未在国内作为常规护理开展,这可能与目前国内早产儿整体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家庭参与早产儿照护尚未成为临床常规,医疗卫生系统和早产儿家庭对袋鼠式护理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不高,缺乏袋鼠式护理标准化操作流程、本土化临床实践指南及相关培训等因素有关。
上海市护理学会于2024年5月11日发布了《袋鼠式护理方法》团体标准,规定了袋鼠式护理的具体方法,包括基本要求、实施前准备、肌肤接触、母乳喂养支持、观察和记录等。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相关专家在对团体标准进行解读时指出,目前国内袋鼠式护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医护人员及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家庭对袋鼠式护理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普遍不高,且不同背景及医院环境下袋鼠式护理的开展亦缺乏统一的工作规范和流程,加之实际工作中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袋鼠式护理的临床实施往往不及时,且持续时间及服务覆盖率普遍较低。因此,规范袋鼠式护理实施的基本要求及方法,提高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照护者的认知及意愿迫在眉睫。
相关专家建议,袋鼠式护理可以首先在人力资源相对充足、医疗条件较好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开展,之后进行培训与普及。同时,通过袋鼠式护理培训,让更多医护人员深入学习和了解袋鼠式护理的理论、实践、方法和标准,可为袋鼠式护理在全国范围的实施和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惠及更多早产儿及其家庭。
“母婴肌肤接触对早产宝宝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北京妇产医院新生儿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积极推广袋鼠式护理,向家长普及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护理技巧,耐心指导家长如何进行袋鼠式护理,如何观察宝宝的身体状况,以及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除了袋鼠式护理外,医院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对早产儿的救治能力。比如新生儿科配备完善的急救体系,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治疗。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护理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气管插管情况下超早产儿的袋鼠式护理是一次家长和医护团队的勇敢尝试。新生儿诊疗中心医护团队仍在不懈努力着,相信孩子会早日康复;科室也将继续积极推广早产儿袋鼠式护理,让更多的早产儿获益,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