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0655","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更好满足妇女儿童健康新期待","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2-04 18:41:56","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本报记者/牛煜辉
日前,2025年全国妇幼健康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妇幼健康战线的代表齐聚一堂,总结2024年经验和收获,明确当前重点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
2024年,妇幼健康人坚持全国“一盘棋”,围绕百姓关切,挑起重担子,啃下硬骨头。2025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妇幼健康人信心笃定、士气倍增。与会代表表示,将以时不我待的奋斗姿态勇毅前行,更好满足妇女儿童健康新期待。
强体系,妇幼健康服务提档升级
妇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新时代,面对广大妇女儿童健康新期待新需求,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持续提档升级。
“北京强化体系建设,率先开展0~6岁儿童听力、视力、智力、肢体和孤独症五类致残性疾病免费筛查,遴选16家诊断评估机构,建立各区对口转诊关系,构建筛诊治康全流程服务网络,年服务百万儿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建辉表示,全市73家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全部开设儿科门诊,各区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全覆盖,90%提供住院服务,35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儿科诊疗服务,占比达96%,有效应对季节性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诊疗需求。
“江苏省将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所转院’建设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出台县级妇幼保健院验收评估细则,组织‘全覆盖’式深入调研,加强对‘所转院’硬、软件建设的指导,确保机构建设高质量、标准化。”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金宏介绍,江苏设立专项资金,对建成机构予以800万~1800万元奖补,2020年以来累计补助4.9亿元。全省建成县级妇幼保健院56家,较“十三五”末增加17家。
在县域医共体框架下,江苏省县级妇幼保健院联合县域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牵头成立专科联盟,打造专病中心,提升早期识别干预服务能力。省内妇产儿科等临床综合实力强的医疗机构实行分片包干,牵线上级妇幼保健专家一对一帮扶拓展产后保健、儿童保健等特色项目,助推县级妇幼保健院提升服务能力,实现稳定、可持续运行。
“湖北省高位推进‘妇幼健康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每年投入专项资金9670万元,提升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确至2025年,实现市级、县级妇幼保健院分别达到三级、二级妇幼保健院标准。”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邓小川表示,目前,全省妇幼保健机构实现市、县全覆盖;203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97家妇幼保健院、88家中医院实现儿科服务全覆盖;87.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7%的乡镇卫生院可以提供儿科诊疗服务,基层儿童健康服务网络不断健全。
守底线,母婴安全更有保障
“十四五”以来,我国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当前,我国妇幼健康核心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各地持续巩固实施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加强高危孕产妇的识别和救治,全力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安全健康。
“云南省把提升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搭建救治平台、健全救治网络。”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许伟表示,云南织密儿童急救生命网络,构建“1+5+70”儿童(新生儿)急救网络体系,即依托昆明市儿童医院建设省级儿童医学救治中心,遴选具备辐射能力的州(市)建设5个儿童救治分中心,在129个县中遴选建设70个县级儿童急救点。省急救中心畅通转运绿色通道,保障“生命接力”。
作为北京市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的“桥头堡”,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24年分娩量6614人次;接诊患儿数十万人次,住院疑难危重症占比达65%。该院党委书记姜辉表示,医院在危重孕产妇救治、秋冬季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诊疗过程中,多学科协同保障母婴安全。优先保证橙色、红色风险孕妇建档,主动预约、提供连续诊疗。高危孕产妇就诊“不限号”,科间转诊畅通。构建院内高危孕产妇追踪随访管理体系,24小时不间断保障危重孕产妇救治,动态监测、全院共管。设立危重新生儿24小时转诊热线和专用转运车辆,确保危急患儿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救治。
湖北省建立省、市、县三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143家,其中省级救治中心6家,畅通危重症新生儿救治绿色通道。近三年,湖北省危重新生儿转运中心共转运危重患儿1718名,专家随车出诊,全程保障。
有温度,生育友好全程发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作出重大部署。妇幼健康工作从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着眼,完善服务网络,扩大优质服务资源,提高生育全程基层医疗保健服务水平。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推进全程服务友好,整体规划设置备孕早孕、产检、分娩、产后康复、儿童保健专科,服务流程无缝对接、科室高效协同联动,打造生育全程“一条龙”服务链。该院党委书记李增明介绍,医院开发“生娃育娃一件事”APP,提供全孕期指导、全方位保障的线上服务,日均用户数超过9000。推进空间环境友好,优化产科诊室布局,集中产科门诊、超声与心电检查、胎心监护、采血、尿检、缴费等环节,推进孕妇产检“一站式”便捷服务,减少孕妇往返奔波。
“我院营造温馨、舒适的产房环境,提供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全天候均能够提供无痛分娩服务,无痛分娩率达到92.5%。”李增明表示,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积极设置家庭化产房,开展家属陪伴分娩。调整产科床位资源,产科单人间、双人间数量达到病房总数的55%。建立备孕早孕中心,为孕前和孕早期妇女提供备孕指导和早孕关爱服务,年门诊量达到4.2万人次;产科设立“母乳喂养指导中心”,年服务量2.6万人次。
“浙江省围绕群众生育全程,健全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孙黎明介绍,浙江持续实施“8免费1救助”政策,婚检、孕前检查、增补叶酸、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8个免费项目全部纳入省级基本公卫服务,实施困难家庭帮扶救助。印发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行动方案,全面建立以常住人口为服务对象的三级预防项目制度,人均保障标准累计达3000元以上。重视全链筛查诊治,城乡统筹推进出生缺陷防治公共卫生服务,婚检率、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保持在80%以上,年均筛查出内外科疾病等风险人群7万余人,全部给予针对性婚育咨询指导,75%有孕前风险的夫妇通过及早干预正常备孕。
有力度,惠民实事落实落地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近3年中央财政投入1.8亿元,自治区级财政投入5.3亿元,围绕“婚前、孕前、产前、新生儿”4个防治关口,实施出生缺陷防治健康惠民工程,2024年惠及婚育人群、孕产妇和新生儿133.3万。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黎君君表示,通过综合防治,全自治区婚检率达99.8%,产前筛查率达 88.6%,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听力障碍、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率均达到99.6%以上。
黎君君介绍,广西实施地贫防控“五项免费技术服务”惠民政策,围绕婚前、孕前、孕早期夫妇地贫筛查,以及孕中重型地贫高风险孕妇产前诊断等重点环节,落实防控措施。全自治区重型地贫发病率从2010年的2.26/万降至2024年的0.06/万,连续6年达到低于0.3/万的“零出生”目标。
湖北省连续3年将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纳入民生实事。2024年免费为近30万名新生儿开展遗传代谢病及听力障碍筛查,筛查率达99%以上,确诊遗传代谢病患儿2739人、听力障碍儿童191人,均得到有效救治和干预。实现新生儿先心病免费筛查全覆盖。2023年以来,为57万名新生儿提供先心病筛查服务,筛查率达95%,为近3000名确诊患儿进行救治,统筹社会资源为756名困难患儿减免医疗费用1362万元。
更便捷,“互联网+”提升服务效能
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段提升能力、优化服务,对促进妇女儿童健康有重要作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易学峰介绍,广东实施国家“云上妇幼”建设项目,建设广东省“云上妇幼”远程医疗平台,不断完善远程教学、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培训、远程转运等功能模块,构建覆盖全省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云上服务应用体系。2024年,全省三级妇幼保健院通过“云上妇幼”远程医疗平台共面向基层实施“云查房”214次、病例讨论144次、远程培训330次、远程影像诊断34792例、危重症远程会诊710例,实施“上车即入院”模式的区域协同救治远程转运调度230多例,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和生命救治水平。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广东持续优化省出生医学证明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粤省事APP开发上线“出生一件事”客户端,实行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等“出生一件事”9个事项联办,群众仅需“刷脸”即可从省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调用身份证、结婚证、户口簿等电子证照,实现“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次办理”和“掌上即办、一网通办、无需跑动”,比线下办理减少业务表数量83%,减少个人信息填写82%,缩短办理时间70%。
黑龙江省将中医适宜技术融入孕产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和生殖保健各个环节。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淑梅介绍,黑龙江利用省级“云上妇幼”远程医疗平台建立中医药远程服务模块,为服务对象开展远程会诊,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建立智能辅助诊断模型,提供个性化的中医药服务,省妇幼保健院率先应用中医可视智能系统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提升服务效率。
浙江省在“浙里办”APP集成“孕、生、养”环节20多项服务应用,为群众提供检查预约、报告查询等便捷服务,服务群众280万人次。“出生一件事”实现10个事项一站联办,极大优化群众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