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8419","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4-10-21 09:52:34","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本报记者/牛煜辉
讲述·背景
近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23年12月月度人物,山西省临汾市中心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王文革等10位优秀医务工作者和一支优秀团队——积石山地震抗震救灾卫生救援队入选。他们来自临床、中医、护理、基层等岗位。他们救死扶伤,不忘初心;他们仁心仁术,胸怀大爱。他们以实际行动,彰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
救死扶伤 初心不忘
2022年9月的一天,山西省临汾市中心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王文革收到紧急求助——一位98岁的老人髋骨骨折,卧床不起。髋骨骨折,对老年人来说很危险,如不积极治疗和干预,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王文革分析认为,手术是最佳治疗方案。在详细向家属介绍病情后,王文革精心制定手术方案,最终手术顺利完成。为如此高龄老人做手术,王文革说,他拼的不是胆量,是责任和担当。30多年来,对于每位前来求医的患者,王文革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他每天的下班时间总会延迟一个小时以上,手机24小时开机,无论患者多晚咨询,他都会耐心答复。
“病人的问题,医生要想尽办法解决。”这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王琛的信念。一位患者,直肠脱垂难以复原,来到医院时,门诊医生发现患者脱垂出来的肠道长达12厘米,呈暗紫色,已经发生坏死。王琛判断,再不进行手术,患者会有生命危险。患者被收治入院的当天深夜,王琛带领团队紧锣密鼓开展手术,4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2周后患者痊愈出院。深耕临床20多年,看着患者从入院时的坐立难安、痛苦万分,到术后顺利恢复、出院,是王琛坚守的动力。她推动成立“美滋润心”小儿肛瘘专项基金,帮助多名困难患儿;建立炎症性肠病医患会,提供长期即时医疗支持;对学生倾囊相授。
对急诊人来说,救死扶伤是24小时随时待命。只要一个电话,无论在哪里、无论在做什么,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护师黄赣英都第一时间赶到医院。近20年,她一直扎根在急诊一线,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突发事件应对、急难险重任务中一直冲锋在前。2020年,黄赣英第一时间请缨,成为浙江省驰援武汉医疗队护理组长。“每一次分秒必争的抢救和治疗背后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黄赣英说。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6.2级地震后,国家卫生健康委迅速调派有关专家和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抵达甘肃、青海省地震灾区,与当地医务人员一道,开展医疗应急工作。“我只想努力挽救更多父老乡亲的生命。”救灾现场,有的医务工作者连续工作,不眠不休,只为更多伤员得到及时救治;有的面对余震的风险,在救护车上为待产妇助娩,保护宝宝平安降生;还有医护人员,断电时用手机照明抢救伤员。面对灾害,专家与州、县医疗人员混合编组,对伤员伤情共同研判,分类制定救治措施,危重症伤员由专家团队制定“一人一策”治疗方案,每天进行多学科联合查房和病情分析研判,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做到医疗救治工作科学规范、及时有效。开展灾区巡诊、心理疏导,尽快恢复正常诊疗秩序。在抗震救灾战线上,无数医务工作者争分夺秒工作,与时间赛跑,夜以继日接力守护生命。
民之所需 吾之所向
“感谢你们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孩子出仓,抱在手里那一刻,竟感觉他还重了几斤……”这是发生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一幕,一个仅有6个月大的白血病患儿顺利完成骨髓移植后,患儿妈妈喜极而泣。面对移植层流病房里最小的患者,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程翼飞带领医护团队,陪小宝宝一起度过了28天的病房生活。多年来,程翼飞和医院血液团队一起,不断探索完善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在团队的努力下,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长期生存率达70%,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长期生存率达80%。“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程翼飞会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每一名患儿家长,叮嘱只要有问题就随时打电话发短信。
“病人的需求,就是我们服务的方向。”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中心卫生院副主任医师谢志强从医近30年来,始终扮演着村民健康守护者的角色。由于基层医卫人才匮乏、技术力量薄弱,当地群众就医不得不往城里跑,怎么破解这个难题?谢志强积极推动孝南区医联体、医共体平台建设,多方打听,从大医院请来各学科专家,长期轮流到卫生院坐诊、查房、带教,让村民不出镇就可以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从杨店镇中心卫生院到孝感城区最近的医院,“120”救护车也得跑35分钟才能到达。在谢志强的推动下,卫生院规范建设了急诊科,设立“120”急救站,负责周边3个乡镇的急救任务;创建了胸痛单元和卒中救治站,急救站连续两年被孝感市“120”指挥中心评为急救突出单位。
“科室接收的病人大多数处于比较危重的状态,所以我们在接诊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又快又准,这样才能降低患者伤残率,提升生存率。”2007年,刚刚毕业的刘克勤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神经外科,从第一次跟着前辈上手术台时起,就下决心要努力成为一名“大脑拯救者”。“当时,神经外科所有人都坚守在手术台上,跟病魔抢生命,这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医生是在用手术刀为患者的生命披荆斩棘。”在神经外科工作16年来,刘克勤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在脑胶质瘤手术和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刘克勤已成为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是技术骨干。不少患者在出院后都与刘克勤成为了好友,他们通过电话、微信保持着联系,定期沟通病情,预约复诊时间。
“一日无为、三日难安。”作为江苏省第25期援外医疗队队员,刘华联远赴非洲桑给巴尔开展医疗援助。针对当地唇腭裂高发的状况,刘华联开展牙槽嵴裂髂骨移植术等医疗新技术,并进行推广,为当地患者带来微笑和希望,努力提升中国医疗队微笑中心(唇腭裂修复中心)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悬壶济世 造福于民
云南省宾川县的一条街上,一间诊室外,等候看病的人总是排成长长的队伍,一直到街口。诊室里,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清瘦的老中医正在为患者把脉——现年83岁的李伯藩已坚持义诊17年。他18岁开启行医之路,20岁被调到县医院中医科。23岁时,他被派往县里最偏僻的特困山区拉乌彝族乡,成了乡里第一位医生,与乡亲们一起建起了拉乌卫生院。他走村串寨行医救人,一干便是10年,足迹遍及拉乌、古底、平川、钟英4个乡镇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个山村。李伯藩退休前,是宾川县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到了退休年龄,大医院来高薪聘请,都被他拒绝,他建起简易诊所,为患者义诊。有的患者身体康复后,硬要给他塞“辛苦费”,他从没收过。“你们的身体康复了,就等于是送给我金山银山。”李伯藩说。
作为陈氏骨科第三代传人,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中医医院中医骨伤科副主任中医师陈怀炯始终坚守初心。1975年,他将家族诊所以及独门骨伤诊疗手法、祖传药方无私奉献给国家,建立集体所有制城关镇骨科医院。医院后更名为天全县中医医院,并不断发展成为年门急诊量56万人次的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天全县地处川藏要道,陈怀炯中医接骨技术精湛,许多少数民族患者慕名而来。由于语言沟通不畅,他就反复聆听患者诉求,用“手语”尽力与他们交流。患者和家属都尊称他为“大先生”。一条条哈达述说着藏族同胞对“大先生”的感激之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二科主任医师冯晓玲投身妇科疾病诊疗研究、扎根临床一线三十余载,每年工作300余天。在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无数曾有不孕症或复发性流产的患者,经过治疗后成功孕育小生命,抱着孩子专程来看望冯晓玲。冯晓玲组建东北地区国家更年期保健特色专科及更年期联盟,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诊治规律和诊疗规范传播至50余家基层医院,培训基层医生2000余人次,惠及黑龙江、吉林两省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