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8418","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妙手仁心 护佑生命","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4-10-21 09:48:13","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本报记者/王洋
讲述·背景
近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24年1月月度人物,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龙江等10位优秀医务人员入选。他们虽然来自临床、中医、护理、公卫等不同领域,但相同的是,他们矢志不渝、勤勉工作,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使命在肩 冲锋在前
2020年6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袁帅作为副队长参加第19批援刚果(金)中国医疗队奔赴非洲。出发时,正值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在那班飞机上只有他和18名医疗队同事。场面看似十分“冷清”,但包括袁帅在内的每一个人的心中都火热无比,带着责任,他们将前往缺医少药的地方,在万里之外守护生命。援外期间,袁帅是“大家长”也是“大专家”,利用自身放射专业优势,在国内远程协助下完成了援助医院CT设备的调试。2021年,医疗队面临轮换,但“春苗行动”刚开展,袁帅主动请缨延期回国,带领队员们学习疫苗接种知识、考察接种场地、制定接种流程及不良反应处理方案等,圆满完成接种任务。
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龙江,已经在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奋战了28年。2020年至2022年,龙江作为流调专家,带队参加湖北孝感、福建厦门、西藏昌都新冠疫情防控,在当地建立流行病学联合调查、疫情数据联合分析、实验室检测机制,强化关口前移、精准流调,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疾控队伍。他还积极开展新冠、甲型H1N1流感、猴痘等新发重大传染病流行规律和传播特征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抗疫对策建议,精准制定防控措施,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现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医院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的李琳,本是九师一七〇团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员。1990年,他轮岗调往最远的三连从事医疗工作。连队牧工以哈萨克族为主,80%以上牧工分布在各牧业点,最远的牧业点距离三连40多公里。30多年间,在山上、牧业点上、路上、家中,李琳看诊1万余例,接生了300多个孩子,就是靠着一匹马、一个药箱,他守护着牧民的健康。如今,50多岁的李琳,两鬓已然斑白,岁月和山里的风雪在他的脸上镌刻出重重沟壑,但他知道方圆几十里2万多位农牧民需要他,始终无怨无悔。
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护士需要日夜守护在患者的床旁,工作压力很大,陕西省人民医院急救科副主任护师李兴珍却坚定地选择了重症护理工作。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建立时,她作为护士长从零开始组建急诊重症护理团队,从床旁盲插营养管、中心静脉置管到床旁血滤、血浆置换,她带领团队不断学习新技术、开展新业务。面对患者,李兴珍始终温柔细致,耐心地与他们沟通。一名重症胰腺炎患者出院后来院复查,握着她的手说:“我就喜欢小李给我做治疗,吸痰时我本来很恐惧,但小李来做我就很放心。”
擦亮世界 守护光明
“感谢刘医生,是您的双手为孩子擦亮了整个世界。”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眼科主任医师刘红收到的一封感谢信中的话语。她是无数患者心目中医术高超的斜视与小儿眼病专家,每年完成超过1000例斜视手术,其中约1/4是疑难病例。她改良手术方式,不仅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还照顾到患儿的外貌美观。她对患儿总是充满爱心与耐心,曾有一位10岁的斜视女孩前来就医,诊疗过程中,刘红发现患儿还患有幼儿风湿性关节炎,很可能需要做髋关节手术,于是立即帮她联系了一位著名骨科专家。当了解到孩子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承担治疗费用时,刘红不仅不收挂号费,还与一家慈善组织取得联系,为患儿争取到了一笔善款,确保孩子能够得到妥善治疗。
57岁的许女士患上青光眼后,由于家境拮据,没有及时就医,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其左眼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已经发展到晚期。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刘芳想尽办法为她精心治疗,使她的眼压终于恢复正常。为了让更多患者了解青光眼这一疾病,刘芳建立大庆市青光眼俱乐部,定期举办大型宣教公益讲座,开展健康科普工作。她还利用休息时间开设了“青光眼之友”微信公众号,发表科普文章近百篇,建立青光眼患者微信群,依托数字化手段将青光眼诊治关口提前。很多患者慕名而来,她都一一悉心治疗,竭尽全力为患者守护光明。
至专至诚 不负所托
一天,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刚迎来了一位特殊患者:她特意从国外回来感谢李刚当年拯救了她的生命。原来,这位患者在还是学生的时候就找到李刚治疗,她的脑干上长了一个血管母细胞瘤,由于发病位置凶险,哪怕丝毫的失误都会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李刚顶住压力,完成了长达十几个小时的高难度手术。如今,李刚早已记不起手术是何年何月,但听着患者细细讲述她现在有了喜欢的工作和温馨的家庭时,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很多时候,医生并不只是在治疗一个个病人,更是在挽救无数个家庭。”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多年来,李刚每次做手术时都绷紧神经,尽全力做到最好。作为医院神经外科领军人,他还带领团队进行全方位医疗流程质量管控,降低了神经外科患者的病残病死率。
“超声是临床的眼睛。”这是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医师徐晓红常说的一句话。超声医学科的诊疗要用一双慧眼捕捉荧屏上的“蛛丝马迹”,让病灶无处遁形。一名做过3次射频消融手术及1次介入手术的肝癌患者,术后来复诊,因进行了多次手术而导致肝内组织紊乱,普通超声难以诊断,徐晓红历时3个多小时,先后为其做了5次造影,最终确定了残余病灶所在的位置。除了不断精进个人技术,她还注重医学传承。1993年至今,徐晓红已在广东医科大学执教30年,她说:“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临床能力再强,救治的病人也有限,但若将医术教给学生,学生再教学生,一传十、十传百,这种影响才是巨大的。”
奋斗甲子 国医传承
1959年,湖北医院(现湖北省中医院)选送了一批西医院校毕业的优秀人才参加“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姜惠中有幸入选。如今,已是湖北省中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的姜惠中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工作已60余载。临床上,姜惠中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根本,师古而不泥古,针对疾病的不同表现,随证加减、灵活化裁。从中西医两种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病理改变,又全盘考虑患者整体变化,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多年来,她帮助无数不孕症患者圆了做母亲的梦。如今,82岁高龄的姜惠中仍坚持出门诊,耐心细致地为患者服务。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原主任医师徐荷芬耕耘中医肿瘤研究也已60余载,她探索建立“和调平衡法”辨治肿瘤理论体系,提出了“和调六法”,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使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生存期延长。尽管已经年逾九旬,但徐荷芬并没有闲下来,她认为,这是一名医生发挥余热的最好年纪。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及江苏省中医优秀临床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她对青年医师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行业骨干。对徐荷芬来说,一切赞誉都比不上看到患者痊愈与中医传承更让她感到欣慰,她身体力行诠释“医者仁心”的深义。她有一个小小心愿,就是到100岁那天,仍可以为患者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