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8414","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用行动书写医者担当","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4-10-21 09:26:07","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本报记者/何贤
一袭白衣,一句承诺,一心守护。他们尽职尽责,筑牢母婴港湾;他们无私奉献,护佑患者健康;他们情系患者,奋斗在最前线……近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24年5月月度人物,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护师于洋等10位优秀的卫生健康工作者入选,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医者担当。
尽职尽责 守妇儿健康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有一位被孩子们称为“耳朵爷爷”的医生,他就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李雷激。
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工作30余年,为了让基层的困难听障儿童能就近获益于先进医疗技术,李雷激带领着团队,牺牲休息时间,埋头苦练,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2015年,医院顺利获批听障儿童人工耳蜗康复救助项目的定点手术医院。同时,医院还开展语言训练等业务,为听障儿童提供回归有声世界的全周期专业服务,让孩子们不仅能在“家门口”接受手术,还能掌握语言技能,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李雷激说:“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我这一辈子就想把这件事情做好。”
每天忙碌在产房、手术室之间,手机24小时开机,永远处于待命和应急状态,从业25年来,贵州省安顺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医师宫青悉心守护母婴安全。她不断完善科室工作制度,加强科室管理,重点抓好高危环节,多次参加院内外产科疑难病人会诊和危重孕产妇的抢救工作。
2023年4月,医院收治了一名罕见的孕27周多的四胞胎孕妇,为助力其平安分娩,宫青和其他专家立即成立紧急救治医疗小组,多学科会诊讨论急诊手术方案及新生儿救治预案,最终四胞胎顺利娩出,母婴平安。
“每一个危重患儿转危为安,都是我最大的欣慰。”河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医师徐梅先经常这样说。
重症病房里都是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患儿,怎样能为患儿提供有力的健康保障,这是徐梅先常常思考的问题。徐梅先培养人才团队,并确定学科发展方向与科研方向。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不断创新,用呼吸支持、心肺辅助、血液净化、脑功能监测等方法,为危重患儿的救治提供全方位的生命支持。
徐梅先还注重强化亚专业的发展。目前,科室已经设置重症感染、重症呼吸、重症神经等亚专业,救治范围不断扩大,抢救成功率也大幅提升。
无私奉献 为患者解忧
从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到护理部主任,她用专业和爱诠释护理内涵;在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保障任务、抗击埃博拉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前沿阵地上,她的身影专业专注;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她冲锋在定点医院护理工作一线。她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主任护师骆金铠。
日常工作中,骆金铠通过开展岗位管理、护士规范化培训等多项改革,创建“北京护理文化周”品牌。瞄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护理领域的科技前沿,打造12个护理专项程序,实现护理工作流程的全景展现,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坠床、意外脱管发生率。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卧床患者多,是护理工作最繁重的科室之一。在多年的辛苦工作中,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护师于洋带领护理团队践行“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救治原则,配合医院卒中中心开通急诊溶栓绿色通道,极大降低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2022年1月,一名患者因脑梗复发住院。于洋见其臀部褥疮严重,便带领护理团队为其擦洗换药,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转危为安。患者出院后,她又通过互联网远程指导患者进行皮肤护理,令家属十分感动。
作为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护师,张庚华曾先后在手术室、门诊、护理部等岗位工作,专业操作和管理能力强,是医院的青年护理骨干和青年岗位能手。
张庚华从事志愿服务23年,积极带领志愿服务队伍发挥作用。他抓牢健康科普宣教和应急救援培训两条主线,到省内各地开展急救心肺复苏培训和关爱留守儿童、关注自闭症儿童、关爱敬老院老人、关注贫困患者、关爱环卫工人等系列活动,并牵头成立了江西省男护士志愿服务组织“蓝天使团队”,在互联网医院建立“蓝天汇”平台,采取志愿服务互联网下单预约模式,累计开展志愿服务600余次,服务4.5万人次。
情系患者 奋斗在一线
“铿锵玫瑰始终要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从医20余载,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科主任医师沙巍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她领衔多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开发结核病诊断新方法,有效帮助临床医生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治愈数以万计的疑难重症和耐药结核病患者,帮助他们重返社会。
她每年还到边远地区开展义诊授课,为基层结核病防治人员“传经送宝”,为当地的百姓义诊赠药,让当地患者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曾经,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西王家村由于地处偏僻,村里一直没有医生。从小在村子里长大的王远平看到村民四处求医的经历,便在心里种下了学医的种子。他成功取得乡村医生资格证书,并被三庄镇卫生院招聘录用。随后,王远平便回到西王家村,开始了他的医生生涯。
西王家村临山而建,行医途中多有山路,王远平因患强直性脊柱炎,腰部、腿部僵直,行走不便,不能弯腰。可尽管如此,每当有患者需要上门看病时,他总是背着医药箱,弓着身子,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在崎岖山道上。“需要上门去看的,除了随访,就是急症,不能耽误。”王远平表示,“早一秒到,就可能早一秒帮助病人缓解病痛。”
深耕口腔颌面外科35年,张雷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从普通医生成长为专家,如今张雷已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口腔医院颌面外科主任医师,在口腔种植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带领团队进山区、下农村进行唇腭裂相关知识宣传,大大提高了边远地区群众对唇腭裂治疗的认识,累计为困难群众开展2000余例免费手术。自2015年张雷成立劳模工作室以来,主要从事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疗。面对每一位患者,他总是不厌其烦、一丝不苟,让患者重展笑颜。
韩瑜是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豫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治医师,祖上四代行医,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在2017年成为一名社区医生。
韩瑜在行医时,经常遇到吃错药或是乱吃药的老年人。韩瑜发现,这些老年人家中的药品杂乱地堆放在一起,他们吃药前往往不会看用药说明,因此很容易出问题。他不断思考对策,自费购置一些标识清楚的小药箱送给有需要的患者。目前,已经送出700多个小药箱。
韩瑜在带领家庭医生团队上门服务过程中,发现不少老年人的子女外出打工不在家,若他们有突发情况,呼救不方便。韩瑜便将自己的号码存在老年人的手机上,并设置为“1号”快捷拨号键,老年人只要长按此拨号键就能第一时间联系到他。多年来,韩瑜就是这样坚守在基层一线,全心全意治疗患者,很多老年人把他当成了家人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