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元宵节是在乡村度过的,挂红灯笼、吃元宵、看高跷表演是这个节日里的庆贺方式。而那时每个孩子的愿望是有一盏属于自己的花灯,手里提着花灯在元宵节的夜晚走一走,就会心满意足。
那时,我家的条件不好,父亲只能自己做灯笼。父亲做的灯笼方方正正,上面画着彩色的图画。灯笼虽没有集市上售卖的精致,但从外观上看,还是很好看的。那些年的元宵节夜晚,我和村里的小伙伴打着灯笼聚在一起,议论着每个灯笼的形状。并不明亮的灯笼在夜色里,烛光点点,加上烟花的颜色,璀璨又喜庆,如此场景让我怀念了好多年。
当然,吃元宵、欣赏高跷表演也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元宵是自家做的,出自母亲的巧手。纯正的糯米面,醇厚甜味的馅料,咬上去软糯顺滑,似糖如蜜,叫我怎能不爱吃。
每到元宵节,村子里就会有高跷队来表演。听到广播里的通知,我约上三五玩伴,飞奔过去,占据观看的有利地形。表演者穿着戏服,脸上画着油彩,奇异的着装和夸张的脸谱强烈地吸引着我们。随着鼓声的曲折回荡,表演者闪转腾挪,逗得围观群众鼓掌叫好。乡村生活里的元宵节有着淳朴的情感,节日里的欢庆带着时间的尘风,质朴又让人难忘。
我女儿的元宵节则截然不同。女儿在城里过元宵节,灯笼是挂在门庭和阳台上的。花灯只看不打,纯为欣赏。
市面上的灯笼五花八门,圆的方的,六角的八角的。女儿挑了盏圆滚滚的灯笼,她说大肚囊的好看。挂在阳台,接上电源,灯光五颜六色,在夜晚煞是好看。很多家窗前都挂有灯笼,可以足不出户看到许多灯笼,女儿很喜欢趴在窗口,看别人家的灯笼。
对于吃元宵,女儿倒是没有多大的兴趣。市场上手工的元宵摊位不少,还有一些是现场制作的,一目了然。而更多的摊位上摆放着包装精美的汤圆,馅料丰富、种类繁多。
在城里过元宵节,有灯谜可猜。超市里有,文化娱乐广场也有。女儿欢天喜地地和同学去猜灯谜,总能拿回来几件奖品,笑逐颜开。但她在城里从未看到过高跷,十分好奇。后来有一年,我们回农村老家过元宵节,她才目睹精彩的高跷表演。她还把观看的场景写进作文里,获得老师的点赞,那篇文章被当作范文在学校里展示,这件事让她骄傲了很长时间。
我和女儿两代人的元宵节都有自己的所爱,庆贺的方式也有差异,但不管时代怎样变迁,传承节日里蕴藏的传统文化,赓续着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这是永远不变的。
(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市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