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6512","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老年健康服务供给应适配需求","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10-24 10:28:26","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 刘慧君 吴鹏 《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2023万人,占总人口的15.6%。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其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全社会亟需答好...
□ 刘慧君 吴鹏

  《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2023万人,占总人口的15.6%。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其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全社会亟需答好老年健康服务供给与需求相契合这道题,促进两者精准对接。

  笔者通过运用2014—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全国各地学术机构共同开展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赵耀辉教授主持开展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测算老年健康服务的供需适配水平。测算结果显示:

  各类服务中,医疗卫生服务供需适配水平基本保持稳定;生活照料服务供需不匹配问题最为明显,且供需不匹配程度有所加重;健康保健服务适配水平逐渐向好。适配水平最高的几项服务为长者热线、心理咨询、起居照料、法律援助。而供需缺口最大、适配水平较低的几项服务为长期照料、免费体检、上门看病/送药、健康管理。其中,长期照料服务的需求缺口最大,这与失能人口增长、家庭照料资源欠缺等因素紧密相关。

  老年健康服务供需适配的地区差异明显。2016年之前,东部地区的供需适配性较高,而中部地区的供需适配性偏低;但2016年以后,东部地区的供需适配性逐渐变低,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供需适配性则逐渐变高。原因在于,东部地区供给虽高但伴有更快速增长的高需求,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供给虽相对较低但需求保持更缓慢的低增长。

  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适配较高的老年健康服务具体项目上存在一定差异,但这些适配性较高的服务基本为低需求类(非刚性需求)服务。而在适配性较低的服务项目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具有一致性,均为长期照料、免费体检、上门看病/送药和健康管理服务。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在长期照料服务与免费体检服务上的供需缺口更大、需求更旺。

  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在城镇和乡村都比较明显,均呈现需求大于供给的发展态势。相比之下,乡村整体的适配性要高于城镇,原因在于城镇虽然供给高但其增速低于需求的增速,而乡村恰恰相反,其服务供给虽低但增速快于需求的增速。

  基于此,笔者提出3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第一,针对我国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旺盛、供不应求问题,强化服务供给、创新服务供给模式,缩小服务供需缺口。例如,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可加快设立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专业,为老年健康服务供给提供人员支撑。此外,也可大力发展智慧医疗、智慧照护等新型老年健康服务模式,缓解老年人口的需求压力。

  第二,长期照料、上门看病/送药、健康管理等服务是当前老年健康服务供需不适配的主要方面,因而需要各级政府聚焦供需适配的主要矛盾采取针对性举措,破解关键难题。例如,在长期照料方面,需要弘扬孝道文化,鼓励家庭承担照料责任,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可制定帮扶标准,为达到相应标准的老年人家庭提供服务帮扶;在上门看病/送药及健康管理方面,各级政府可以依据当地收入水平,合理制定服务供给价格,避免“一刀切”式的低偿或无偿供给降低服务供给效率。

  第三,推动老年健康服务均衡发展。一方面,可强化宣传教育并制定专项补贴计划,提升中西部地区以及乡村地区老年群体的健康意识和购买能力;另一方面,国家层面应制定老年健康服务的准入和退出标准,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老年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满足老年人口的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

  (作者刘慧君系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吴鹏系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