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芳
今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优先在老年住院患者占比较高、免陪照护服务需求较大、工作基础较好的三级医院开展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当前,各地纷纷开展试点工作,许多家庭因之减轻了负担。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医疗护理服务生态的重构,更直指群众的照护难问题,破解家庭照护困境。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医院免陪照护服务既能满足群众渴望高质量医疗健康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又能切实减少家庭提供生活照护的时间、精力,增进患者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如何让这项政策红利转化为卫生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效,让免陪照护服务惠及更多人群、成为改善民生的亮点?笔者认为,需要从三方面精准发力。
——提高免陪照护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有效提升医疗护理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是扩大免陪照护服务范围的根本。一方面,设置医疗护理员的职业准入门槛,采取系统化培训并持证上岗的方式,明确岗位职责,推动操作流程统一与规范,确保免陪照护服务的专业性。另一方面,搭建清晰的医疗护理员职业路径,实行“医院﹢企业”双重管理,设置常态化的监督、考核与评价机制,完善晋升与退出通道,让服务有保障、护理员有动力。
在实践中,一些医院率先在老年科、骨科、心血管科等护理任务较重且患者护理需求较为迫切的病房开展免陪照护服务试点,通过第三方机构派出医疗护理员,由医院开展系统化和专科化培训与考核。每名医疗护理员除了需要掌握助餐、助洁、助浴等生活照护技能外,还需要熟练掌握翻身、拍背、体征观察、康复辅助、心理沟通等专业技能,补齐传统护工的专业短板。这些探索为免陪照护服务发展提供了专业人才保障。
——拓展免陪照护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多元化免陪照护服务的供需匹配,是推动免陪照护服务行稳致远的重要路径。
天津市、浙江省、福建省等多地探索出的一些特色照护模式,值得借鉴与推广。其中,由医生、护士、医疗护理员组成团队提供免陪照护服务的模式比较受欢迎。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医疗护理员完成生活护理等工作,同时参与交接班、床边查房等,及时反馈患者的生活照料需求,为医务人员医疗决策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团队还提供多种照护服务,以专业、高效、全天候照护来满足不同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此外,团队上门护理、特级护理等特色免陪照护服务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服务率与满意率均较高,有效推动了传统医疗服务转型升级,促进专业照护服务可持续发展。
——增强免陪照护服务的智慧化赋能。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可有效缓解床护比不足、照护效率不高、突发状况预警滞后等难题。一方面,加快智慧化病房建设,开发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全流程服务追踪回溯管理,提供在线订餐、服务评价、信息查询等服务,支持医务人员与患者家属视频沟通,让患者家属远程了解患者情况。另一方面,推广智能设备应用,充分运用智能化床旁呼叫系统、搭载关键节点信息发送功能的智能手表、具备突发预警功能的智能手环等,发挥智慧化照护协同服务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