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6375","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深化创新力促残疾人事业发展","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10-20 09:37:19","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乔颖欣 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更是公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期间,我国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覆盖率均稳定在85%以上,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完成128万户,超额完成110万户的既定任务目标;全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协议...
□乔颖欣

  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更是公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期间,我国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覆盖率均稳定在85%以上,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完成128万户,超额完成110万户的既定任务目标;全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协议服务机构已超1万家,康复网络日益完善。残疾人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等实现“应保尽保”,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稳定在90%和95%以上。这充分体现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是对广大残疾人及其家庭最切实的关怀与回应。

  尽管硕果累累,但残疾人服务仍存在结构性短板与供给不足等问题。重度残疾人长期托养照护服务体系尚未普遍建立,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质量参差不齐,偏远地区康复专业人员与基础设施依然匮乏。此外,远程康复服务、定制化辅具服务、无障碍信息技术等创新型服务和技术应用尚未全面融入助残体系。

  与此同时,面对人口老龄化叠加、康复需求持续扩张、多元服务需求增长等趋势,服务供给短板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康复、托养、心理支持、职业训练等投入高、专业化程度高的领域,现有供给能力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对于罕见病致残、多重残疾等复杂情况,服务资源更为稀缺且整合度低,家庭往往陷入“求医无门、照护无方”的困境。

  因此,残疾人事业发展要在制度设计、服务模式和科技赋能等层面深化创新。

  健全托养照护服务体系。推动以社区为基础的长期照护服务向家庭延伸,支持提供居家照护、日间照料、喘息服务等多样化服务,缓解家庭照护压力。细化服务标准和补贴政策,让长期照护者能定期获得休整机会。同时,鼓励发展小型化、社区嵌入式的专业托养机构,满足不同残疾类型和程度的托养需求。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贯彻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残疾人保障法等,强化执法监督与问责机制,为残疾人提供更强有力的权益保障。将无障碍理念融入城市设计、公共服务、教育传播等各环节,营造理解、接纳、包容的社会氛围。将无障碍设计审查纳入新建和改造项目的强制性验收环节。

  增加儿童康复教育综合供给。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提高人均补助标准,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专业康复机构;推动融合教育发展,打通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全链条通道,实现“应学尽学、能学优学”。为普通学校配备充足的特教资源和无障碍设施,确保融合教育质量。

  加快科技助残应用推广。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推动脑机接口、人工智能辅具、智能康复设备等前沿成果落地应用,建设覆盖广泛的智能化服务网络,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个体需求。重点解决好辅具适配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建立辅具评估、适配、租赁、维修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推广远程康复指导平台,让偏远地区患者也能获得专家级康复服务,同时需制定智能辅具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标准,保障用户权益。

  构建服务动态评估与需求响应机制。通过大数据采集与精准画像,实现服务对象识别、服务精准匹配、资源动态调度,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与服务质量。建立覆盖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四级残疾人需求信息库和服务资源地图,实现供需信息的实时对接与智能推送。加强残疾人参与服务设计、实施与监督的制度安排,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供给。另外,还可尝试推广“服务体验官”制度,邀请残疾人代表全过程参与服务项目的设计评审和效果评估。

  给予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支持。推动公共文化场馆无障碍改造,为视障、听障群体提供适配服务。例如,在博物馆、图书馆普及推广智能导览系统、信息无障碍终端,在影院增设口述影像和手语翻译服务;鼓励残疾人参与文艺创作、体育、网络社交等,设立残疾人文化艺术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创作、展览、演出;大力发展残疾人特殊体育项目,建设更多社区级残疾人健身示范点;推动主流社交平台优化无障碍功能,支持残疾人自媒体发展,让残疾人在精神层面同样拥有参与感与获得感。

  打造包容性社会环境。残疾人服务供给的持续推进和扩容,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单兵作战”,而应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共建的新格局。支持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团队、公益基金会、慈善团体等广泛参与助残服务,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

  (作者系黑龙江省第六医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