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6372","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遏制AI社交乱象侵蚀未成年人","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10-20 09:34:49","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余明辉(职员) “10岁女孩失去爱人(丈夫)”“老师校园内‘捕杀’学生”……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在数款“沉浸式角色扮演”人工智能(AI)社交平台的聊天场景中存在不良内容。这些网络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没有推行强制身份核验,未成年人可轻易绕过监管进入网络世界。 ...
□余明辉(职员)

  “10岁女孩失去爱人(丈夫)”“老师校园内‘捕杀’学生”……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在数款“沉浸式角色扮演”人工智能(AI)社交平台的聊天场景中存在不良内容。这些网络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没有推行强制身份核验,未成年人可轻易绕过监管进入网络世界。

  部分平台将猎奇内容作为“吸金工具”,通过充值解锁、流量变现等模式牟利,甚至默许用户“调教”AI、破解违禁词,将商业利益凌驾于未成年人保护之上。青少年价值观尚未定型,AI社交平台虚拟的离奇剧情会让他们模糊现实与虚拟的边界,甚至模仿危险行为。而AI生成内容的不可预测性,与用户自定义剧情的动态性,更让传统监管机制“力不从心”。

  遏制AI社交平台涉未成年人乱象,需监管部门、平台、家校协同发力,构建“责任共担、技术防控、教育引导”的多元共治体系。同时,加快出台AI社交专项规范,细化不良内容判定标准与审核责任,对涉及恋爱、暴力等风险场景设置强制预警,实时监测用户“调教”行为,从源头遏制不良内容生成。

  AI技术应是护航未成年人成长的帮手,而非伤人利器。只有监管不松、平台不懈、家校不怠,才能织密保护网,让未成年人在干净的网络空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