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也良(媒体人)
就近就便获得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一直是群众的普遍诉求。那么,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如何通过协同联动、一体化运作来满足这样的需求?成渝模式给出了一种答案。
作为区域协调发展前沿的省际边界地区,位于大巴山南麓、四川省东北部的达州市与重庆市多个区县接壤。过去,受多种因素影响,这里的乡镇面临“看病绕路远、疫情协同难、急救耗时长”等窘境。前不久,达州市联合邻近区县,推出“医疗卫生金边工程”,通过统筹建立医疗卫生服务队、联动急救机制、“疫情监测哨点”和“健康服务岗”,实现疾病共治、急救共援、疫情共防、健康共管、检查共认。
“金边工程”是观察成渝地区唱好“双城记”、布局网络化城市群的微观切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区域一体化改革。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共建经济圈,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今年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近年来,卫生健康领域主动适应人员要素流动等发生的深刻变革,类似“金边工程”的实践探索出了医疗卫生服务区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
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服务供给模式已成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瓶颈。过去,一位成都的职业病诊断医师,想参与重庆的诊疗工作会遇到“隐形墙”,因为两地职业健康人员资质标准不同。今年5月,成渝两地联合开展职业病诊断医师资格、放射工作人员培训考试结果等两地互认。从此,两地职业健康监管“同轨”,放射工作人员“一次培训、两地认可”,劳动者无论在哪里都能获得同样的职业健康服务。区域一体化意味着从“一亩三分地”到“一盘棋”的思想破冰,建立协同化和网络化的新思维,将“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从原则要求转化为实际举措,推动服务“界限”向经济区甚至生活圈转变,为群众就近获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便利。
区域一体化不是简单重复建医院、买设备、增床位,而是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催生资源化学反应。共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打造跨区域医联体、急救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推动检查检验结果和电子健康卡互认……在成渝,一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体系重构、模式创新的运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区域一体化更加注重提质增效,通过以大带小、以点带面、以城带乡,破解优质医疗资源总体不足与资源配置不均、基层服务薄弱的“老大难”问题,让群众公平享有优质服务。
区域一体化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最终体现在提高群众的获得感上。这既是检验改革成效的尺子,也是倒逼改革持续推进的发动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旁边的浣花溪城市森林公园,不乏群众跑步锻炼的身影。今年6月,跨区域的健康地图——“川渝健康地图”发布,成都杜甫草堂“诗路健行”等场景位列其中,群众可以轻松找到健康打卡路线。区域一体化带给区域内居民“一窗受理”“跨省通办”的便利,开启“跨城生活、同城体验”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健康需求从“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向“少生病、更健康”升级,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区域一体化须把已经取得的经验推而广之,推动高品质健康服务圈从局部试点走向区域全覆盖,实现更大范围的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这样,越来越多的群众都能获得“就近就便享优质健康服务”的福祉,经济社会发展就有了更加坚实的健康防线。